60年收入增长165.7倍 四位农民经历的农业变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60年收入增长165.7倍 四位农民经历的农业变迁
2009年09月27日 14:50 来源:长沙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农业兴,基础牢。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长沙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下同)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4亿元飞跃到2008年的282.3亿元,增长逾80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8元上升到2008年的8002.6元,增长165.7倍。农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产量的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为长沙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牢固的基础。

  农民的真实感知是验证辉煌的最好例子。近日,记者先后采访了4位农民,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长沙农业60年来的巨大变化。

  -“万元户”张明尧

  从困难户到年收入10多万

  他叫张明尧,让他出名的是1982年11月16日《长沙晚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新闻:《望城出了个“张三万”》。

  上世纪70年代,一年到头张明尧夫妻俩拼尽全力,也只能糊口,长期欠账,是典型的困难户。1979年,改革的春风开始慢慢吹进张明尧所在的小乡村——望城县黄金乡金桥大队,已经40多岁的张明尧包下了大队猪场。一年下来,他就还掉了欠国家的钱,还有了72元积蓄。1982年,张明尧掏钱买下了队里的猪场和一块地。同时,他还做起了豆子粉丝加工,开始了他真正的致富之路。粗略盘算,当年可以实现三个“一万”,从此,“张三万”的大名就传开了。1984年,他家告别了茅草屋,盖了砖瓦新房。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明尧的年纯收入已达10多万元。

  数字:农业兴,腰包鼓。60年间,农民生活由贫穷到小康。长沙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去处于全国省会城市中下游水平,目前跃居到全国35个省会及重点城市第12位、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2008年,长沙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到80.2%。

  -“种粮大户”刘国斌

  从种田10余亩到1000多亩

  他叫刘国斌,浏阳市龙伏镇的“全国种粮大户”。

  “过去一户起早贪黑,最多种10余亩水稻。”刘国斌介绍,1990年,他和镇上几户人家开始使用农业机械种田,率先尝到了甜头。收割机、插秧机的效率是人工的几十上百倍,刘国斌不满足于种好自家“一亩三分田”了,从2000年起,他以租赁等方式,将其他农户的几百亩土地流转过来统一耕种。“道理其实很简单,规模越大越划算。”去年,刘国斌早晚稻一共种植了1406亩,收获稻谷700多吨,纯利润二三十万元。今年,他的种粮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500余亩。

  数字:无粮不稳,无粮不宁。60年来,长沙农业的粮食总产量由74.3万吨增加到248万吨,增长3.3倍。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40.3公斤提高到386.4公斤,增加146.1公斤。截至今年年初,全市有一定规模的粮食生产合作社达到20余家,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417家,其中500亩以上的8家。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