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热潮是否即将消退
普遍认为,本轮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热潮以世界金融危机为背景,紧张的经济形势下,能源价格走低,估值下调,客观上助推了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国外企业“不差钱”、能源价格上涨时,并购将重新陷入困境。他预计,本轮热潮即将消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则认为,由于中国能源短缺,海外并购必然是长久战略,并购热潮时限不好估计,但困难必然存在。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9月14日刊发题为《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矿业投资态度转暖》的报道。报道说,中国对自然资源的追逐在很多地方引起了人们的不安,特别是在矿产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不过在越来越多靠矿吃饭的地区,另外一种观点却在形成中:中国拥有的越多越好。”
张文魁告诉本报记者,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从海外回来的人向他描述,在澳大利亚,一些媒体甚至公开地对中国企业并购表示反对,政治体系和民族舆论等是中国能源企业海外并购必须考量的问题。他担心,中国企业在国外是“趁火打劫”的形象。
林伯强担心的则是中国能源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他看到的现实是,中国能源企业不差钱,但差管理。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同时,甚至派不出一支自己的管理团队,只能交给别人管理。林认为,这势必有风险。
能源战略的道路选择
“海外并购只是一个重要举措,而不会是核心战略。”张文魁向本报记者表示。林伯强和张文魁都认为,比海外并购更要紧的是节能。
“暴富”、“投机取巧心理”、“走捷径”,张文魁用这些词组来形容中国资源能源企业的发展思维。他认为,中国能源企业缺少对勘探、开采等基础环节的投入。“别人勘探出来了,我有钱,就买过来。”张文魁说,这种做法不可取,“国内能源资源,开采环境恶劣,但提高技术还是可以开采。”
作为“走出去”的补充,林伯强认为“引进来”具有同样的必要性,而且相比更安全、更有效。他说,引进外资企业,中国仅仅需要提供市场,而能得到源头上保证。
但几乎没有人否认海外并购的必要性。周大地说,能源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节能固然必要,但效果目前还不明显;发展新能源有长远的需要,但短时期内还无法替代化石能源;国内的开采也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发展的需求。因此,海外并购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问到哪条道路更根本时,周大地说:“这就好比是问我,是要吃饭还是要喝水。我要吃饭,也要喝水。”(欧阳艳琴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