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
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世界经济开始经受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一年过去了,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地复苏。人们看到了曙光。
然而,复苏之路漫长且不平坦。在接下来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如何继续稳步前行?为此,记者特采访了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
4万亿元是“过桥投资”,起四两拨千斤作用
记者: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环境下,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其中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0年,还将有5885亿元的中央投资投放,如此大量的投资会否造成生产过剩?
李稻葵:4万亿元主要投向是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生产能力,我将这种投资称为“过桥投资”,即在生产和生产能力之间搭起了一座“桥”,通过恢复国内市场消化相对过剩产能。
当然,长期看,光靠“搭桥”是不够的。对于投资,靠“守”,即靠限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攻”,即严守环保标准,用高科技的“绿色产能”去替换“黑色产能”。就像人体本身的新陈代谢一样,同时还能产生大量的内部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记者:过分依赖国有投资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未雨绸缪,您对4万亿投资的退出机制有怎样的思考?对于更好地引导民间投资,您有怎样的见解?
李稻葵:国有投资不要与民争利,而要与民谋利。我想最好的退出机制就是进行共同投资,既可以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能带来好的社会效益。
对于引导民间投资,我觉得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垄断行业的行业门槛要逐步打破;第二就是如何能把善意地宏观调控与引导民间投资结合起来,我觉得不要区分是否是民间投资,而是通过自有资金比例来控制,形成谁投资谁负责的市场机制,使权益和成本相对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