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如果将这一天视为这场危机的起点,那么到今天,这场危机即将迎来一周年。
沦陷于“百年一遇”危机中的世界经济近期似乎否极泰来。复苏的言论已不绝于耳,复苏的证据也在不断出现。然而,眼下的复苏也许只是危机后低水平上的“超跌反弹”,世界经济是否已重回可持续复苏之路,目前难有定论。但正如《时代》杂志所评论,此次危机将对全球经济的未来产生根本性影响,危机之后的世界,将不再是危机之前的那个世界。一年来,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版图,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命运,改变了成千上百万普通人的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现状篇 全球经济喜忧参半 中国经济曙光初露
中国经济曙光初露
2009中国企业500强多项经营绩效指标超过美国企业500强,1706亿美元的净利润高出后者700多亿美元。与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企业相比,近日从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传来的相关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遭受重创的中小企业同样表现出复苏迹象。在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温州市,金融危机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温州进入转型期,不少企业家加大品牌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甚至涉足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我们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到7.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刚刚举行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说,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环境下,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结果。
8月,中国经济延续了上半年的良好复苏势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全社会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长0.3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无就业复苏”困扰西方
不只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美国经济已经暂时止住下跌态势,今年二季度跌幅同比缩小了1%;日本同期GDP在时隔五个季度后也再次出现增长;欧元区同期GDP降幅缩小,欧盟发言人称“比想象的要好”。
不过,美联储近日发布的美国经济形势“褐皮书”则提醒人们,美国经济恢复喜忧参半,最大问题是动力不足,缘于消费低迷和创纪录的失业率。有专家指出,如果消费不能重启,经济难以进入自主增长的轨道。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可支配收入的现期情况不佳,预期也不乐观。
以美国为例,今年以来该国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6月、7月连续出现了负增长。此外,危机前几乎不存钱的美国人现在把近5%的收入储蓄起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可能会升至7%-9%。
不仅在美国,全球范围内多数经济体都在承受“失业之痛”。“无就业复苏”的字眼已频繁见诸媒体。如果处理不好,失业问题将对经济产生新的冲击。
刺激计划进退两难
在危机高潮期,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维持了金融稳定和市场信心,避免了全面崩溃局面的出现。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强力“药方”在大病之际不可或缺,但也有很大“副作用”,如果不能被妥善调和,重疾初愈的世界经济在康复过程中可能“虚不受补”,出现新的疾患,通胀就是一个重大风险。此外,专家还呼吁警惕公共财政危机爆发的风险。正因如此,国际机构、各国政府以及研究人士对建立“退出策略”已有普遍共识。但“退出策略”难点在于实施的时机和尺度。晚退出,退出不彻底,可能会导致通胀风险加剧;早退出,收缩过度,又可能釜底抽薪,危及复苏进程。决策者无疑面临两难选择和重大挑战。据新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