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经济人物:李开复为何不要史上最多股票奖励(6)——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一周经济人物:李开复为何不要史上最多股票奖励(6)
2009年09月06日 13:27 来源:中国新闻网综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百姓最乐见的外国人

  美国投资大师罗杰斯:今后将是“中国时代”(9月4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本《呼声》月刊8月号刊登该杂志记者大野和基采访投资家吉姆•罗杰斯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进化的管理经济模式》,摘要如下:

  资本主义化的中国和社会主义化的美国

  记者: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了包括银行国有化和企业救济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似乎在走一条“社会主义化”的道路。然而,这些却是中国过去确立的制度。中国股市急剧反弹,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应该归功于中国“最先进的经济模式”?

  罗杰斯: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从全世界来看,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

  记者:再过20至30年,美国政府的控制将会进一步加强,混乱也会增多。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的控制将会减少,并将取得很大的成功。

  罗杰斯: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最先进的。邓小平在1978年曾经说过要开创新的事业。他还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30年过去了,中国一直在走资本主义化的道路。换言之,在这30年里,中国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市场。

  一个如此开放和资本主义化的市场远远胜过封闭和社会主义化的市场。中国变化的方向非常正确。因此我认为今后将是“中国时代”。

  记者: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应归功于中国对国家经济的有效管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实施决策的速度快,能够迅速地采取经济对策。

  罗杰斯:中国很多的经济领域不存在官僚体制,换言之,决策过程没有繁琐的程序,因此能够很快地决策。当然,并不是说官僚主义根本不存在。经济领域几乎都处于自由市场的状态。在现在的美国和日本,这样的状况是不可想象的。决策过程过于官僚,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记者:中国政府适时推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其中包括4万亿元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强项。日本产业界也寄希望于中国经济的复苏,您认为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向内需型经济的转变吗?

  罗杰斯: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是有效的。不过,有必要实行促进消费的政策。政府有必要提高民众的收入,鼓励购买汽车,开发农村市场,稳定房地产市场,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宅,加快去年四川大地震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中国政府一直在向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提供援助,正准备投入9080亿元的资金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刺激消费。

  中国将财政投入增加一倍没有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94万亿美元,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资金流入真正需要的领域。银行不愿意向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贷款。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不打算从银行借钱。但是,我6月中旬曾经在中国度假,呆了10天。就连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消费热,丝毫看不到金融危机的影子。甘肃也很繁荣。公路和灌溉设施自不必说,仅铁路在建的就有126条。

  美联储的政策是破坏性的

  记者:中国将会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并将获得成功。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将如何复苏呢?您如何看待目前道-琼斯股指的上涨以及企业业绩的好转?

  罗杰斯:美国市场行情虽然出现了反弹,但与以前最好的时期相比,已经算不上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强大的国家。

  正如你所讲的,现在美国希望推行的是社会主义的政策。而市场需要的是可信的计划。正如过去在应对雷曼兄弟公司破产问题上的做法一样,美国政府每次公布计划,就会引起市场的动荡。

  市场总是在关注半年至一年后的情况,担心政府大量印发钞票会导致利率的上升和通货膨胀。因此,政府的计划不受欢迎。货币市场混乱,市场行情也会恶化。

  记者:美联储投入的巨额财政资金,难道不能够刺激经济吗?

  罗杰斯:美国政府的计划只是帮助了前财长保尔森的友人们,对支付了税金的贫困的人们并未起到救济的作用。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美国正处于严重的衰退当中。欧洲国家以及与欧美有关联的亚洲国家也处于同样的状态。如此严重的信用危机在美国乃至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我们都将为此付出代价。即使是在半年后,我们也无法说“现在衰退已经结束,让我们重新开始吧!”

  美国试图通过降低利率来渡过危机,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对策。美国试图让美元贬值。中国却是在提高利率。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美联储的政策也是最糟糕的。或许再过10年至20年,美国的中央银行将会消失。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