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9月1日发布通知,决定自9月2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0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提高0.22元和0.26元。而对于此次成品油调价,大家一致认为是国际油价波动引发的国内油价的相应调整,是市场化定价机制运作的正常反应。对此,本报组织了一组相关的报道,详细分析介绍了此次油价调整的过程及油价上调的国际因素。
随着近来国际油价再次冲击年内新高,国内成品油调价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在当前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发改委将尽量减少成品油调价频率,这一做法也并不违背现行定价机制的原则”。此消息一出,令人们对新成品油价格机制是否能够继续执行产生疑问。很快,发改委即在其网站上给予澄清,认为报道不实,同时表示,将继续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及《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做好成品油价格管理工作。
似乎是对上述声明的进一步回应,时隔一天,发改委发出涨价通知,决定自9月2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00元。至此,今年以来,油价已是“四涨二降”: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累计上涨了1230元和1100元,涨幅都在22%左右。
实际上,此次调整时间并未沿袭以往22个工作日的周期,而是延迟了近一周。对此,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按照有关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是22个工作日是指评估价格变动的区间,并不是调价的最低期限。许昆林说,油价上调相对考虑因素会多一些,4%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还要综合考虑国内的经济状况,包括下游行业承受能力和国内成品油供求情况以及炼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此外,国际油价走势也要兼顾。这也是价格上调常常被推迟的原因。
由于人们对油价向来敏感,再加上“涨得多降得少”,因此,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并实施以来,每每招致市场各方的质疑和争议。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余波未消、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期时,油价上调可能会带动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从而给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且,在当前通涨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油价上涨也会进一步增强这种预期。
但是,如果真如一些媒体所说“减少成品油调价频率”,或许给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从当前各方反应和评价来看,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是国际油价波动引发的国内油价的相应调整,是市场化定价机制运作的正常反应。同时,接受采访的专家也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应当坚持。招商证券石油化工行业分析师裘孝锋认为,此次调价来之不易,有助恢复市场信心。他分析说,此前市场预期国家考虑为国庆节营造一个良好气氛,可能把此次调价延后到国庆节之后。但最终政府综合各方面考虑,决定在国庆节前调高国内成品油价格,表明了国家对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呵护。这次调价有助于恢复市场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信心,虽然中间有波折,但对后续机制顺利运转提供了极大的信心。此外,有专家表示,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会对生产原油的公司产生支持,由于该板块在资本市场所占权重较大,因此对大盘的稳定有一定的帮助,对市场影响成正面。
不过,此次调价幅度与之前的预期还是略有距离。发改委方面也表示,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相比,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低得多,本次调整后国内油价相当于每桶63美元左右,比国际市场原油近期平均价格每桶71美元还低8美元左右。这也进一步解释了“油价上调考虑到下游行业承受能力”的说法。裘孝锋分析说,上次国家调整成品油价格时的三地均价为64美元/桶,截至调价前三地22日均价为72美元/桶,因此上调幅度应该为450元/吨,显然,国家在调价幅度上做了一定的折衷。此前,曾有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国际油价的浮动和国内已经公开的定价机制原则,应及时、到位地做出调整。但裘孝锋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这不应视作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背离。他解释说,原油价格往上走的时候,中国石化的实际原油成本上升速度比定价机制的原油价格慢。中国石化滞后当前油价45天,定价机制滞后当前油价30天。“如果机械地执行,反而不利于定价机制的顺利运转”。另外据他分析,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对应的国际原油价格低于三种国际参考油价,目前差价约为9美元左右,因此,“没调到位的什么时候补上,分一次补还是几次补,仍是个悬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