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成世界经济救命稻草 专家呼吁需理性看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新能源成世界经济救命稻草 专家呼吁需理性看待
2009年09月02日 14:16 来源:南风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世界经济陷入阴霾,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能源聚焦了太多目光,也被赋予了太重的使命,这些是新能源产业能背负得了的吗?本刊记者特意走访了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俊峰。

  新能源无力让经济走出低谷

  《南风窗》:在金融危机下步步后退的世界经济似乎把新能源当成了救命稻草,美国新复兴计划的核心是培植新技术和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也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中国、印度等很多国家也把新能源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有这样一种说法,新能源的发展可能会引发第四次技术革命。新能源被认为是带动世界走出本次经济危机的领头产业,新能源能否担此重任?

  李俊峰:与欧盟的绿色能源计划相比较,奥巴马的能源新政其实并没有新意,但是它却在我国国内形成不大不小的冲击波。有不少经济、科技和能源的“三栖”名人将其比喻为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和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了所谓引导论,鼓吹每次危机都会发生一些技术革命,都会诞生一些新的技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观点,提出了“新能源技术革命可能是引领本轮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灵丹妙药”的高论。我不知道哪次危机是靠技术走出来的,金融危机还是得由经济学家们多想想办法。人们常说“头疼医头”不对,但头疼总不能医脚吧。

  发展新能源也不是美国浪潮,中国对发展新能源一直比较重视,目前中国光伏发电占世界40%,风电仅次于美国。中国是德国之后第二个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国家,很多政策都是在国际上也比较先进的。中国在新能源方面政策还是比较连续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第一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是为了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提出发展沼气和小水电,一直延续到80年代。第二阶段到90年代末期,是为了改变能源结构,解决能源多样化问题。第三阶段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从90年代末期开始,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压力越来越大。

  大家把新能源看得过高,能源是经济问题中的一部分,新能源又是能源问题中的一部分,依靠一部分中的一部分去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不容乐观。发展的东西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看不清楚,变化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现在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现在新能源技术,还处在弱小的发展阶段,不可能承担大任。能源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大约为6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和的10%左右,新能源占能源的10%,也就是说,目前新能源只占到世界经济的1%。媒体喜欢用新能源革命,但是还没到那个时候。即使现在一年增长100%,新能源也还不是主流。

  新能源是发展方向,是未来的希望,也许有一天它会是新的一轮经济起飞的引擎,但是现在还不是,它还很弱小,很幼稚,需要呵护和扶持,而不是拔苗助长,妨碍了它的大好前程。目前国内新能源占的比重很小,产业规模也很小,太阳能发电全国不到20万千瓦,风电1200万千瓦,电网接收能力、储能等远远不够。我们规划到2020年,才占15%,到2030年占20%,到2050年占30%。如果按这个时间表做到,已经很了不起了。

  新能源发展前景不是无限的

  《南风窗》:前段时间有人说中国的风电装机40%不能上网,影响了新能源的发展,而这是因为技术和政策问题,是这样吗?

  李俊峰: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尽管许多能源企业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我们的企业总体看来还是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许多的行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如说2005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几个为新能源行业立法的国家之一。在这个立法之后,又陆续出台了10多个细则,涵盖上网电价、太阳能光伏补贴,新能源项目特许权招标等多方面。

  新能源问题虽然被整个社会重视了,但是由于可再生技术本身的特征,要让社会完全接受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说太阳能,有阳光才能发电,没有阳光就不能发电;风电也是一样,高度依赖自然条件。这种情况下就要电网去适应它,接纳它。现在的电网建设不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高度重视,希望电网能够做好接纳新能源发电的一些准备。

  先澄清一个问题,过去认为中国电网落后,其实我们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次于美国,大部分设备是新增的,一半以上的电网是2005年以后建立的,还很新。而日本电网是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美国是60年代末,欧洲是70年代末,相比之下,中国是很年轻的电网,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所以,技术上不存在风力发电上不了网的问题。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