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23日电 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刊登该刊记者的文章《警惕“天量”信贷隐患》。全文如下:
自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以“4万亿”为主导的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推出以来,关于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速的关注和疑惑就从未间断过。“天量”信贷、信贷“井喷”、“雷人”信贷、信贷“大跃进”等媒体的创新语汇见证了信贷投放量的飞速增长。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延续此前的强劲势头,再创下1.53万亿元的巨量。至此,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银行贷款为7.37万亿元,为去年同期的2.3倍。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7.37万亿元贷款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对扩内需、保增长发挥了超出预期的积极作用。同时,现代经济以金融为核心,信贷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的代名词,7.37万亿元贷款有利于打掉通货紧缩预期,提振经济复苏信心。
然而,当房价飙升、股市上扬与“天量”信贷相伴出现,社会上通货膨胀预期明显增强,人们谈论着这样的回暖迹象是否会有隐患,关注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时,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一系列困惑需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上半年新增7.37万亿元贷款,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要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7月15日至1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财经委作出上述表示。并针对信贷问题提出具体建议: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规模,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使银行资金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加强对信贷资金和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防止不良贷款出现反弹。
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在该会议上公布了自己对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总体看法——经济总体形势趋稳向好,但好转基础尚不够稳固。并进一步建议下半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要认真研究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天量”信贷的利弊分析
与财经委的表态一致,7月23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谈到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时再次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趋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不会改变。同时也强调,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
与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相对应的,是近期央行信贷政策的微妙变化。
7月14日,央行向部分商业银行发行了总计约1000亿元的一年期定向央票,利率水平为1.5%,央行要求银行在9月中旬缴款。自去年央行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就再未发行此央票。权威人士评论称,重启一年期的定向央票,由6月的“天量”信贷直接触发。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此举主要是针对上半年放贷过多的银行。这是为了回收部分流动性,也是在更为明显地释放货币政策微调的信号。
而在此之前,正回购利率连续三周连涨。6月30日,央行打破稳定了半年的“低利率政策”,将28天期正回购利率从0.90%提升至0.95%,为年内首次走高。7月14日,央行进行了累计1500亿元的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利率分别上涨5个基点,至1.05%和1.10%。这是央行连续第三周上调正回购利率,累计分别上调15.0个和13.5个基点。
正回购是央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证券,并约定在一定期限买回的操作,用于回收货币市场流动性。其利率由央行根据交易商需求确定,处于半控制状态,素有“利率风向标”之称。
之后的7月24日,央行在长春召开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会议确定将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提高贷款质量,促进贷款均衡投放,控制贷款风险。
不少银行业人士认为,央行的上述举措意在微调货币政策、控制过度宽松的信贷资金,这与三个月前央行对于信贷高速增长“利大于弊”的定调已明显不同。
4月22日,央行副行长易纲曾在大行信贷政策吹风会上称,从2008年11月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过去五个月信贷快速增长有利有弊,但整体“利大于弊”,不会出台硬性的规模控制,希望银行下一步信贷投放保持平稳理性。
货币政策是否真正“适度”宽松
从信贷高速增长“利大于弊”到控制贷款风险,表现出央行对于信贷隐患的担忧和防范。在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许多委员就指出要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说法,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使用。今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34.4%,均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相比之下,上半年名义GDP同比仅增长3.8%。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额超过20个百分点之多,更是前所未见。不能不让人质疑,货币政策是否过于宽松了?
吴晓灵副主任委员表示,要正确理解和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的货币信贷能够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过度的货币信贷投放对社会而言不是福音。
吴晓灵着重谈到了衡量货币政策是否适度宽松的两个经济指标——M2与名义GDP。吴晓灵指出,我国今年GDP计划增长8%,物价计划上涨4%,而M2计划增长17%,高出CPI和GDP增长总和5个百分点。2003年至2007年在经济过热、货币政策宽松时期,M2供应量仅高出了3.24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在经济速度下滑的时候,就已经高出了5个百分点。就这个计划的数字来看,已经不是适度宽松,而是宽松的货币目标。
乌日图副主任委员提出,适度宽松应该有一个量化的概念。从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看,6月末,M2增长28.5%,上半年新增贷款7.37万亿元,这两项指标都远远超过年初向人大报告中提出的“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计划数。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钱是否都用于实体经济?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图?
吴晓灵指出了当前货币信贷投放中存在的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的问题。她表示,不采取货币信贷总量控制的措施,将埋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从2003年至2007年来看,商业银行上半年的贷款量基本占全年的60%至70%,五年平均下来是65.5%。依照这个比例,今年的信贷总量将达到11.1万亿元,全年要保持30%多的贷款增长幅度。这样高速的信贷增长,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一时上不去,但这些钱不买商品,就可以买房子和股票。大多数老百姓苦于房价太高买不起房,但房价还在上升。股市上涨的基础应是企业利润,目前的股市快速上涨没有基础。
同时我国现有贷款结构不利于货币政策的转型。目前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51%,长期贷款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必然有一批项目要断掉资金链,成为烂尾工程;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投放货币,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吴晓灵指出,中央银行现在已经处于两难状态,如果我们不尽早统一思想认识,尽早采取措施,就会错失良机。
央行现在采取启动发行定向央票,央票利率有所上升等措施,可以理解为是对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技术性微调,让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回归“适度宽松”。
警惕“天量”信贷隐患成共识
实际上,总体来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让委员们感到忧虑的是“天量”信贷资金的三个问题:一方面是在关注巨额信贷资金是否进入了实体经济,是否能对“保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贷款的高增长是否会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从更深层次角度考虑,在目前外需持续萎缩、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国内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问题日趋明显,单靠信贷推动投资,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是否能长期持续下去。
在上半年7.37万亿元新增贷款的流向上,这些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同时也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
对于政府项目的风险问题,韩寓群副主任委员表示,关于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现在各级政府的资本金不是很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大量的银行贷款被作为项目的资本金,风险是比较大的。其次关于政府大幅举债问题,目前各地依靠政府的信誉大量融资,一些地方重视投资总量的增加,而对投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重视得不够。一些地方对部分项目投资规模很重视,而对投资效益、市场竞争、促进就业、投资成本的回收研究得不够。这些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对金融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在下半年经济工作中最大的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在中国的重演。我们的商品价格较低,但资产价格有些上涨,比如房地产价格,北京的“地王”买地的成本每平米是1.6万元,建起来就是每平米3至4万元,房价虚高。房地产杠杆效益很大,10万元首付可以买100万元的房子,这就意味着风险。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有关系,货币政策不仅是总量上过度宽松,结构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得不到,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
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吕薇委员则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措施。她指出,今年上半年信贷增长7.37万亿元,已经超出了全年的计划。下一步一方面要有“量”的控制,还要加强对现有贷款资金流向的跟踪、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和审计。目前资产价格上升,可能有一部分贷款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有些贷款具有刚性,项目已经开工了,就要继续支持,否则会产生半拉子工程。要在跟踪资金流向和评价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制定控制目标。
投资拉动的模式不可持续
2009年二季度,GDP增速高达7.9%,比一季度高出1.8个百分点,之前一季度GDP增长6.1%,上半年累计增长率为7.1%。二季度GDP的强势增长,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当年初提出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8%的目标时,没有人担保能轻易实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表示,“今年经济要实现8%的目标,是异常困难的。”随着上半年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中国经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经济增长。“保八”已并非难事。
在7月8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09年和2010年的GDP增速均上调1个百分点,为7.5%和8.5%。
然而,在“投资、出口、消费”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一系列数据都显示出投资这一引擎的强大力量。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09年上半年7.1%的GDP增长中,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同时这些数据也表明2009年上半年,国内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问题更加明显。上半年“保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中,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来自于信贷。
以投资为单引擎,以信贷为推动力,或许能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燃眉之急,但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好转,还需要治本的良药。委员们在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调结构、扩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治本之道。
牟新生副主任委员认为,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在“调结构”、“扩内需”上下功夫,而一味追求投资拉动,甚至加大产能过剩行业的重复建设力度,这种发展思路恐怕难以为继。
吴晓灵副主任委员建议,要避免建立在经济结构失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用投资来替代外需下降,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极易引起我国经济在旧结构上的增长。政府应该做好就业工作,安排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控制好货币的总量。没有货币总量的控制就没有结构的调整。要对现在投资过快增长的形势有所警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