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昆明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考察时进一步强调,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
扩内需没有从认识上真正解决
应对金融危机以来,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接受采访时说,“骤然看起来这已经解决了,不再是一个问题。理由十分简单,那就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从深层次解决。”他认为,扩大内需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究竟为什么要扩大内需,二是,怎么扩大内需。
刘尚希分析说,从历史上看,扩大内需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10年前就已经就提出来了。1997年出现东南亚金融危机,外需受到冲击,1998年政府明确提出扩大内需,并上升为一种战略。可是,后来却不了了之,这是为什么呢?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过了一阵子以后,外需再次起来了,扩大内需还要不要坚持呢?内需还重要不重要呢?显然,这都与我们对内需到底怎么来认识密切相关。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扩大内需的决策就会左右摇摆。
如果外部环境好转,外需起来了,扩大内需很可能就会被放弃。1998年到现在10个年头,要不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可能我们再也想不起要扩大内需。为什么总是在危机的时候我们才认识到内需的重要呢?如果没有这次危机,我们不会再次提出扩大内需。由此看来,扩大内需的问题并没有从认识上真正解决。
要深化对内需的认识,刘尚希认为要回答两个问题。首先,内需和外需不是一码事,性质截然不同。扩大内需可以实现共享式增长,而扩大外需却做不到。其次,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是什么?现在一方面讲扩大内需,同时也在强调稳定外需。实际上,扩大外需就是扩大顺差。只有存在顺差,才可能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如果进出口的差额等于零,外需等于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等于零。如果是逆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是负的。过分强调扩大出口,就会形成顺差,人为地形成的顺差会抑制内需。把出口理解为就是外需,这是不对的。净出口是一个差额,形成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力。追求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进一步扩大顺差。我国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现在是不是还要进一步再追求这个顺差来拉动我们的经济增长?刘尚希强调,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模糊的。出口不是外需,这是两个东西。若是过分地强调出口,最终的结果就是顺差进一步扩大,顺差扩大的结果,也就意味着内需进一步萎缩。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至今也没解决好。
扩内需应做两方面风险权衡
扩大内需,到底是当成一个经济增长的手段来看待还是当成一个目的来看待,刘尚希指出,应该更多地从目的角度来看,内需,关键是消费,消费就是目的,是生产的目的。马克思讲的劳动力的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要靠消费。对于长期性问题,不能用短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短期来看,当前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投资、扩大消费,靠政府力量扩大眼前投资。但是,从长期看,其背后的支撑力量还很薄弱。当前的形势判断是一种短期分析,解决不了长期问题。到底何去何从,取决于如何进行风险权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