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说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说明
2009年08月05日 21:38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

  2009年7月28日

  胡锦涛主席特别代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奥巴马总统特别代表、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共同主持了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对话于今天在华盛顿闭幕。中方财政部长谢旭人、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卫生部副部长尹力、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和美方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劳工部长索利斯、运输部长拉胡德、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罗默、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欧尔萨格、贸易代表柯克、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兼总统经济政策助理萨默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贝尔、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夏皮罗、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根斯勒、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总裁霍克伯格等高级官员参加了对话。

  一、确保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中美两国采取了全面的刺激措施以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在提升信心和支持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双方将各自采取措施促进国内经济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以确保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有力复苏,并在全球经济稳固复苏后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增长。为此,中美双方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与信息交流,共同努力采取调整国内需求和相关价格的政策,以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贸易和增长;采取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并适当关注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鼓励基础设施融资的新办法,以促进经济复苏。

  美方将采取措施增加国民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受危机影响,美国家庭储蓄率已经明显上升,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大幅降低。美方将采取政策继续鼓励家庭储蓄。美方还将改革卫生保健体系,以控制企业和政府不断上升的卫生保健成本,同时为全体美国人民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卫生保健,并致力于在2013年前将联邦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降至可持续水平。

  中方将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中方将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中方将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包括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

  二、构建强有力的金融体系

  双方认识到,根据透明和以市场为基础的规则运行的强有力和富有活力的金融市场,在支持全球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双方承诺继续密切交流与协调,促进金融稳定,并将共同努力加快金融部门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以提高金融部门稳健性。

  美国将进行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以构建一个更稳定的金融体系,帮助防止和控制未来潜在危机;将强化监管,确保所有对金融体系造成重大风险的金融企业受到良好监管,主要金融市场能够承受系统性压力和大型机构倒闭的影响,出现问题时政府拥有所需的工具进行快速有效反应。美方承诺继续有力监管政府支持企业(GSEs)。通过国会的行动,美方继续承诺确保政府支持企业能够履行财务责任。美方致力于通过寻求公众投入等方式,探索政府支持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美国政府决定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向国会和公众报告结果。

  为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推动金融中介更加有效地发挥在支持国内需求方面的作用,中方将推动利率市场化和消费融资;加快审批QFII投资额度至300亿美元,继续允许符合相关审慎性要求的外资法人银行在从事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业务方面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可进行A股经纪、自营交易并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的合资格的合资证券公司数量;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形式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公司到境外(包括美国)上市。

  双方认识到在两国国内和全球范围内确保有效监管的重要性。中美两国正在开展并将及时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部门评估规划”。两国将继续推动会计标准趋同,以实现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并继续就财务报告问题进行讨论。双方欢迎两国有关当局在尊重对方国家主权和法律的基础上,就为两国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问题继续开展对话。双方还将在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方面开展技术交流,并就完善保险监管问题分享经验、加强合作。

【编辑:唐伟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