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抬头
专家推论,即将出现的第四轮价格波动将从产业链上游传导到下游、表现出成本推动的特征
这次宽松的流动性将对经济特别是物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几乎无先例可循,但未来流动性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很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就此提出了“通胀共识”的概念。
所谓“通胀共识”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所有市场参与者都知道通胀即将来临;第二,所有市场参与者都知道其他的市场参与者也知道通胀即将来临。
当下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其实是产业前景普遍暗淡和通货膨胀预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经济学原理上解释通胀现象,通常有三个因素: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
央行在上周发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称,全球商品市场整体呈现触底回升之势,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同时,国内需求继续回升,流动性持续宽裕,通胀预期有所显现。输入型通胀即为成本推动的表现。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经过测算,排除了年内将会出现需求拉动和结构性因素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据其研究,中国的CPI与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3和0.85),与进口商品指数的相关度也达到0.56,说明中国的通胀走势已和世界通胀走势关系密切。
吴庆则推论,即将出现的第四轮价格波动将从产业链上游传导到下游、表现出成本推动的特征。这一轮通胀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仅仅停留在资产(股票、房产等)和资源(煤炭、金属等)类商品市场。只有在这两个上游产品市场上,价格上涨才是需求拉动型的。而在中后期,在通胀从产业链上游向下游传递的过程中,价格上涨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传递到哪一个产业链,哪一个产业就出现产品价格上涨和市场规模收缩。这样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紧缩或带来不良贷款
最近一两周以来,国有四大银行的信贷呈现负增长,有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已经在回收流动性了
央行年初货币政策报告就已经提及“近期防通缩,远期防通胀”。
随着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年同比6.1%强劲反弹至7.9%,对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的担忧已经迅速让位于对通胀的担忧。
“如果现在不适度收紧贷款增长和投资项目审批,大量的未完工项目可能会倒逼央行在明、后年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进一步催生资产泡沫。”野村证券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说。
随着GDP增长率逐月渐高,以及巨量信贷引起的日益膨胀的资产泡沫,越来越多的官员和经济学家表示,货币政策可以适时从危机操作转向正常的反周期调控。
实际上,央行一直在密切关注高速扩张的信贷背后隐藏的风险。从4月份开始,央行和银监会就开始不断进行风险提示,之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升正回购和央票利率、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定向票据,并要求商业银行上报月末信贷额度。最近一两周以来,国有四大银行的信贷呈现负增长,有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已经在回收流动性了。
但在没有通货膨胀的真正威胁下,收紧货币政策的动力会受到制约。
按照孙明春的分析,受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2009年上半年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FAI)项目的投资金额几乎翻了一倍。许多项目都属于大型项目,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些项目由地方政府发起,并通过银行获得资金。今年这些项目开发的第一期融资金已经完成,但是在2010年和2011年可能需要第二期或者第三期融资。
他分析的结论是,突然大幅度紧缩政策不仅会面临来自地方政府的抵触,也会推迟其中部分项目的竣工时间并给银行带来立即的、不必要的不良贷款问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