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价格基础稳定
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化主要决定于食品价格的变化,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类等价格的变化。而这些食品价格的变化与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流动性过剩相关性很低,主要取决于农业的收成和对疫病的防治措施。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食品价格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
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粮食库存充足、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今年我国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因此粮食价格难以出现进一步上涨。同时,在目前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社会对价格上涨预期较低的情况下,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涨幅和工时费用增长幅度均低于去年,粮食成本增加对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作用减弱,今年后期粮食价格将以平稳略降的运行态势为主。在国家大力扶持养猪的优惠政策措施和市场价格的激励下,生猪生产迅速恢复,生猪供给的增长潜力充足,猪肉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猪肉价格下降的趋势难以改变。尽管国家启动了生猪价格过渡下降的调控机制,暂时缓解了生猪价格的下降,但生猪供给大于需求的格局已经形成,猪肉价格继续下降的压力仍然存在。
鲜菜、鲜果价格短期随季节变化,长期价格与粮食价格、猪肉价格高度相关,如果粮食价格、猪肉价格相对稳定,鲜菜价格、鲜果价格将保持与猪肉、粮食的适当比价关系,其价格也会相对稳定。总体上看,目前食品价格保持稳定的基础较好,没有大幅上涨的条件。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不等于价格总水平上涨
流动性泛滥,过多的资金追逐资源型大宗商品以保值,因而拉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当前认为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危险的主要依据。但事实上,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的传导性不畅,即使流动性过剩会带动生产资料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不一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结构特征来看,在一般情况下,投资增长快于消费增长,而且弹性也大大高于消费增长。当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往往是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而消费的增长相对稳定,会出现投资品供不应求而工业消费品仍然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投资品(上游产品价格,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而工业消费品价格则上涨很慢。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即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高增长可以支持投资的高增长,但由于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加之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等等原因,使得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增长长期慢于供给增长,从而日益加剧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制约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另外,由于工业消费品呈现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竞争日益加剧,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宁可通过降低其他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不愿意用提价的方法、冒着失去原有市场份额的危险去转嫁价格压力。因此,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难以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这是在经济较快增长时呈现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低迷运行的根本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2004-2008年,采掘工业出厂价格累计上涨了91.7%,原材料工业出厂价格累计上涨了48.5%,但同期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仅仅上涨了19.1%。而且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19.1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1个百分点(同期食品价格累计上涨了48.5%),而其他七大类消费品价格上涨仅仅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个百分点。这说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
流动性阶段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特别是信贷的大规模投放,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具有根本性作用。但是,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特别是我国信贷的大规模投放,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时期、暂时的政策性选择。也就是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选择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全球经济的复苏。一旦经济运行格局发生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达到一定程度,世界各国政府会相应调整货币政策,主动控制流动性。
目前,多国政府的财经决策机构已就如何在经济确认复苏后收回流动性问题发表了意见,这说明各国政府对流动性泛滥可能引发的通胀压力是十分警惕的。特别是中国政府,经过近十几年经济低迷、高涨、低迷运行的实际考验,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松紧的把握力度与时机更加成熟,会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流动性,特别是信贷规模。因此,不必为目前的流动性过剩而过早担心通货膨胀。(徐连仲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