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并非李振宁第一次与股票“触电”。
早在1986年,他就曾参加青年经济学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与日本大藏省证券局进行证券市场方面的交流;为了研究香港证券市场和股份制,1987年,李振宁被派往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做一年客座研究员。这一年,李振宁第一次买了股票。由于香港当时正赶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李振宁向妹妹借了5000美元,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等值的股票,半年获利达到60%。
李振宁的A股市场之路最早是担任宝安、原野、深鸿基等中国早期多家上市公司的顾问,至1992年,方成为专业证券投资人,以投资顾问形式为中国航空等大企业理财,开创了国内早期私募基金的先河。
同一年,李振宁以3.75元买入内地第一个权证宝安权证5万股,后以20元卖出,在股市赚到第一桶金。此时,他愈加感到股票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它涨跌分明,没有争议,更不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别。”
但股市变幻难测。1994年李振宁的投资损失十分惨重。当时一个以他的名义开户的机构,不但输光了1000万元本金,连以每年50%的利息向券商借来的2000万元也输得所剩无几。他决定用仅剩的700万元帮他们赚回这笔钱。
1995年李振宁来到上海,用半年多时间,将700万元变成2300多万元,在还清券商的2000万元后,又用剩下的300万元在半年内做到4000万元,创造了半年盈利13倍的神话。
这段历史给李振宁的印象极为深刻,也树立了他对自己投资能力的强烈自信。“对我个人来说,管理百亿美元的资金应该没有问题。”当最近几年迅速壮大的国内公募基金普遍遭遇规模一大业绩就不佳的难题时,李振宁给了记者另一个值得思索的回答。
此后,很多企业客户都找到李振宁理财,他管理的资金规模最高峰时曾达到10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私募基金。
1997年,李振宁创办上海睿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00年,公司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到5000万元,更名为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李振宁任董事长。
在李振宁看来,自己的投资哲学是“巴菲特+索罗斯”,即“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加索罗斯的趋势投资”。
“这个投资理念不代表我自己比较高傲,认为自己能够博采众长,两位大师的精髓都能学到。坚持这个理念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在中国,投资者不能照搬巴菲特,比如阳光私募跟很多大客户签的理财合同一般都是一年。如果只做价值判断,不做趋势判断,碰上有价值的股票可能被市场误解而一年不涨,甚至是下跌,那么下一年就没有任何客户了,这是中国的国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