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之于经济,犹如水与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意在挽救实体经济的钱部分流入股市,股市先于宏观经济意外转暖,又将导致实体经济的资金开始回流股市——这一循环必然加剧实体经济回暖的困难。
在今年两会前,《中国新闻周刊》曾采访了北京山水文园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辙。去年年底,李辙已经将山水文园的项目全部停下,转战股市。作为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轮值主席、副会长的李辙,是北京地产圈实力派的代表,他的公司暂停经营,导致该公司员工只能另谋职业。
像李辙这样转战股市的企业主,在其他行业也不胜枚举。
“原本需要100名员工的企业现在只要三五个操盘的便可以了。”与企业有许多接触的侯宁说。侯宁认为,政府也许打算通过繁荣股市振兴实体经济,但现在股市吸收了巨大的流动性,却给中国内需的提振、经济的真正复苏蒙上阴影。
大调整在即?
股市红火,政府立即重启IPO,再融资预案被提上日程。
作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首家IPO公司,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发布招股意向书,并于6月29日同时进行了网上和网下发行。这是自去年8月31日起证监会暂停新股发行9个月后的重新启动。
“IPO的资格、价格、上市时间应取决于市场。丧失IPO自由的中国政策市貌似强大却不堪一击。”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系教授董登新说,事实上,即使在2008年世界股市暴跌最惨烈的时候,像中国香港、美国等世界主要股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IPO。
而与IPO一起启动的再融资,似乎更加来势凶猛。
截至6月4日,二季度以来共有68家公司发布增发预案,拟募集资金约1187.94亿元,与一季度的802.37亿元相比,环比增长65.37%。其中,包括保利地产、金地集团、深振业等在内的房地产企业,计划融资超过300亿元。
融资和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但由于去年中国平安爆出的1600亿再融资方案导致了市场的恐慌,那场股市地震至今让投资者心有余悸。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60%,绝大部分都是银行的钱,上市公司增发配股无需成本募集的大量资金,可以用来还银行贷款,这是资本市场简单的金钱置换游戏。” 国元证券首席分析师刘堪认为,这其中最大的赢家就是银行,所以在天量放贷的刺激下,今年上半年,主力机构大量购入银行股票,金融蓝筹猛涨。
市场人士的担心是,压抑了将近一年的企业再融资诉求过量释放,再加上监管层对此审核向来宽松,可能导致股市的下跌。在这样一个新兴加转轨的A股市场,随着这批增发方案的实施,再加之经济回暖因素的不确定性,恐慌心理可能在瞬间蔓延且不可收拾。
这轮股市上涨源于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充裕流动性。然而在通货膨胀的强烈预期下,政策会否转向?
“货币政策的转向,取决于政府对通胀与增长之间的选择和平衡。”沈明高认为,政府到底能容忍多高的通胀,通胀的容忍度越大,对经济回暖的影响越小。但如果放任通胀预期的发展,通货膨胀有可能自我实现,到那时,通胀会影响到经济回暖的可持续性。
一旦货币政策转为从紧,股市将成为无源之水。
正如《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学者所说,中国经济虽不会大幅下滑,但回暖的路径不明,能否可持续还需要时间考验。而由于炒作经济回暖强行闯关的A股,已经到了“吹弹可破”的境地。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孙春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