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力拓"婚变"解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差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铝力拓"婚变"解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差什么?
2009年06月11日 01:20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1+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铝收购力拓告吹,中国最大海外并购案失利,再度引起各方关注。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磨难重重,频频走出,却为何四处碰壁。上汽收购韩国双龙,风光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苦涩?地缘因素、文化差异外,还有哪些深层原因值得反思?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站得稳?《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中铝注资力拓本来被称作是“世纪的交易”,这桩生意上的联姻应该说一开始是双方你情我愿,但为什么后来力拓会反悔呢?另外,在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这波浪潮中,我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岩松怎么看待这几条新闻?

  白岩松(新闻观察员):

  这次合作告吹,当然中间会有政治的干扰因素,但政治的干扰因素肯定不是最后真正告吹的决定性因素。在舆论上我们当然应该教训和谴责缺乏商业道德的力拓,但是我们又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主持人:

  我们先来看看中铝和力拓的这次”婚变”。

  (播放短片)

  解说:

  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于昨日对“两拓”合资一事所发表的对外公告。同一天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并未对“两拓”合资发表评论,但表示,此前力拓集团单方面举动,不仅令其中方合作伙伴非常失望,在中国业界和民众中也引起了较大反响。此时,距离中国铝业公司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战略合作交易宣告流产已经过去了四天,各方激烈的反映无不显示这一失败的交易和它所引发的猜测和思考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焦点。

  195亿美元,这是中铝公司今年2月与全国第三大铁矿石企业力拓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所确定的投资数额,它成为历史上中国对外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笔跨境并购交易。当时,力拓曾表示这笔交易是解决其数百亿美元债务的最佳方案,中铝的并购无疑是雪中送炭。

  2009年4月4日新闻

  保罗•斯金纳(力拓矿业集团董事长):

  为什么这笔交易对你们那么重要?这对力拓确实非常重要,去年一年我们对中国的几乎占我们全球销售总量的20%。这使得我们开始考虑和一个中国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解说:

  也许正因为前所未有的投资规模,交易的最终流产让一些国内媒体表达出些许愤怒。《新华每日电讯》今天就用背信弃义来形容力拓的这一行为,文章被各大网站广泛转载。与此同时,环球网的网民调查显示,近9成网友表示,力拓解约是出于政治原因,美国一些媒体也表示,政治因素是中铝失败的重要因素。今年3月中旬,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批委员会宣布,交易将在原定的30天审查期基础上再增加90天。当时就有媒体分析,因为中铝的国企背景,不禁有澳大利亚议员大声疾呼:“把澳大利亚留在澳大利亚人手中。”路透社的一项民意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澳大利亚人认为,应该抵制中国收购澳大利亚的矿业资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一位参与过整个交易的权威人士,他表示,力拓毁约完全是出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事实上,5月面对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资本市场好转,力拓董事会就已经在考虑摆脱中铝的注资交易,转而寻求公开市场,配股融资。

  2009年6月5日《晚间新闻》

  主持人:

  北京时间6月5日,中国铝业公司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2009年2月12日宣布的双方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解说:

  支付完”分手”费的力拓公司同时对外宣布,公司已经与世界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双方在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业务达成协议,根据双方发表的声明,必和必拓与力拓将在合资企业中各持有50%的股权。据悉,合并生产的协同效应将为两家公司节约至少100亿美元的成本。

  相比力拓拒绝中铝的消息,力拓与必合必拓的合作更为引起市场的关注,有媒体指出,这份合作协议的达成,将会造成原本集中度就非常高的铁矿石市场,面临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的态势,无疑将给予这两家澳大利亚企业更大的定价谈判权力,从而迫使中国钢铁企业接受一个比预期更高的铁矿石合同价格。

【编辑:唐伟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