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今年即将全面完工,经过长达十七年的施工建设,三峡工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不过,三峡工程给我们带来的还远不止这些看得见的好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隐藏在高峡平湖之后三峡工程的另类收益。
如何才能完成从分包商向主承包商的角色转变?
三峡电站每台机组大约5亿元人民币,共计32台机组,160亿人民币。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电站6台,再加上三峡工程金沙江等辅助项目,这将是一个上千亿的市场。如此庞大的工程,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但是面对这块大肥肉,我们国内的生产企业却笑不起来。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最根本的问题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所以尽管是花了钱,买了设备,但是仍然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
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面对这样的一个大机遇,我国的生产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三峡电站先从左岸的14台机组开始,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单机发电容量必须达到70万千瓦。如此之高的要求,几乎人所有的人望而生畏。因为在招投标时,我国所有企业生产的水轮机单机容量,最高的仅有32万千瓦。
李永安:“对我们的机电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在一般的水电工程的标准上能够做的更好。”
李永安介绍说,水轮机的顶尖技术一直以来被西门子、GE等国际知名企业所掌控,在左岸电站招标时,我国至少落后发达国家30年,所以,32万千瓦到70万千瓦的差距,这个高难度的技术要求,将中国的企业死死地挡在了门外,在三峡左岸电站的商战中,我们成了不打自败的失败者。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原来中国在发电机组方面做过百万千瓦的机组,那是核电,水电机组它要害问题在水轮机,就是与70万千瓦的电机配套的水轮机组没有制造过。”
1997年,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招标,最终全部都被西门子、GE等世界顶尖企业拿走。中国企业只能作为分包商,得到一些电机辅助设备的加工项目。这个时候距离三峡右岸12台机组招标只剩下6年,中国企业除非在这6年里缩短与国际同行30多年的技术差距,否则下一次招标,仍然只能眼睁睁看着几家国际巨头来分这块大蛋糕。
这就是三峡左岸电站,共有14台机组,1997年经过招标,被世界水轮机生产的顶尖企业承揽,我国的企业只作为分包商拿到了部分产品的加工。
汪啸风:“在三峡电站的左岸电站,中国的制造厂家还是一个分包商的资格,就是在国外企业中标之后跟你分一点任务,分包商就是这么一个地位。”
为了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对三峡左岸电站招标时,国务院三峡建委做出了这样一个决策,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国际招标,择优选择供货商,除要求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等条件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国外中标企业必须向国内企业转让关键技术。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让我国的企业,掌握世界顶尖企业的核心技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