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小企业是否能突破资金瓶颈?
银行和担保机构为了控制风险、保证盈利,纷纷提高了自己的门槛,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需要存在不小的差距。实际上,这是一个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育比较健全,非银行金融产品比较多,中小企业70%通过直接融资,只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那么,国内中小企业能不能也走直接融资这条路,突破资金瓶颈呢?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途径有证券市场、包括中小板和创业板;还有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债券市场等等。2007年底,深圳市首次组织20家中小企业集合发行10.3亿元企业债券,深圳飞马国际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这20家发债企业之一,获得了4000万的直接融资。公司金融中心总监黄涛提起这个事情还觉得十分幸运,毕竟深圳有20多万家中小企业,这可是万分之一的机会。
深圳飞马国际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金融中心总监黄涛:“上次应该是搭了政府的顺风车,因为本身发行企业债要进入门槛,你比如说像资产规模和这些东西,中小企业是肯定达不到的,所以想自己独立,想自己独立发债,中小企业是基本不可能的。”
到目前为止,我国也仅仅只发行了这三种中小企业集合债,而且银监会不让银行做担保,中小企业发债一定要有一个一级担保机构保证它们的信用,这才能发债,这等于给中小企业发集合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入围企业要求很高,以深圳为例,进入集合发债名单的企业,规模至少要达到6000万元,发债还有额度限制。现行的制度已经约束了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的可能。
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宇清:“你还是原用大企业的标准,或者政府项目,这样的一个标准来衡量,就好象我们出的卷子,面对着小学生你却拿出了一个大学生的卷子,你让他答,他肯定答不出来。”
为了能让其他企业也能挤上这个幸运列车,黄涛被告知他们企业将不会再被入选到下一次集合发债的名单当中。由于飞马国际已经在中小板上市,再加上证监会颁布实施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于是黄涛准备申请发行公司债,然而面对苛刻的条件和繁杂的手续,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记者:“据你所知,像你们中小板的,有没有从中发行公司债的?”
黄涛:“现在还没有,基本上就是只有大型国有企业发行企业债成功的这种例子。”
记者:“等于说其实这条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这条路应该算是被,这条路是很难走通的?”
黄涛:“很难走得通,这个路很难。”
而自从2008年9月25日,中小板市场华昌化工发行之后,证监会便关闭了IPO大门,截至日前,已有近8个月没有新股发行。而创业版也是“十年磨一剑”,到现在才呼之欲出。记者了解到,尽管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不少,但真正能够上市融资,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仍然是一种奢望。
杨宇清:“我们认为我们市基本符合创业板上市这种财务数据条件的不下一千家,目前我们市按照,如果创业板8月份设立的话这样的一个时间点,我们筛选了,8月份就能上报材料,登录首批创业板这种审批程序的企业有38家。”
记者:“那这个比例对于整个中小企业来讲还是很低?”
杨宇清:“对,还是很低。”
在海外,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不仅仅依靠银行的贷款,很多时候是获得风险投资或者创投的帮助,然而记者了解到,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成长中,基本无法获得这样的融资。深圳拥有3000家创投公司,注册资金达6000亿,但没有公司愿意投资给创业初期的企业。这些公司更多的时候只是看中比较成熟、能上创业板和证券市场的企业,用一句通俗的话形容就是看到企业果实快成熟了才参与进来,短期目的和利益性很强。
杨宇清:“他们目光都放在那种,就刚才我讲的,很快就可以上市,发展态势势头非常好的市场,所以我觉得存在一种所谓就是说,用一句话来讲,急功近利那种现状。”
半小时观察:中小企业融资难 根在金融体制
和我们的调查不谋而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社科院刚刚联合发布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09年春季报告》。这份报告在分析当前工业运行的主要问题时,也着重指出,在信贷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仍然总体偏小,目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只是体现在具体数额上,更大的阻力来自我们的金融体制。如果不对现有的这套体制作出调整和补充,即使资金龙头开得再大,也不会有多少水会流到中小企业的桶里。
在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出于贷款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大中型商业银行没有也不可能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足够重视,这是商业银行作为赢利性企业的天性所决定的。所谓嫌贫爱富,这个词对商业银行来说,并不是贬义,而是它必须恪守的游戏规则。这里面真正出问题的不是商业银行,根源在于我们的金融服务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主体架构仍然瞄准了大型企业,并非针对中小企业而设计。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多年来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尝试了不同的办法,但大多都根植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上,所以也很难走出融资越改越难,门槛越改越高的怪圈。现在看来,在现有金融体制架构以外,建立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可能才是一条根本出路。客观的说,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手掌心,中小企业则是中国经济的手背,只有它们都健康成长,中国经济这一拳头才能更有劲。
(主编:卢小波 记者:周羿翔 摄像:樊建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