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6月1日 题:一个村庄在土地流转后的悄然改变
作者:孟幻
“那段忙碌的日子过去了,现在村里的一切都在悄然变化。”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清河村的党总支书记吴大勋满怀期望。
清河村是个有着2836人的村庄,全村总共有4600亩土地,现流转出去4100亩。涉及土地流转的当地农民已陆续搬迁到当地政府新建的三个新型农村社区里。
“土地流转以后,当地农民平均收入一年提高了三分之二,以前忙前忙后种一亩地,一年最多挣八百元。”吴大勋说,现在当地农民的承包地一年光租金就有1350元,如果到附近工厂企业上班还会有一笔工资收入。
针对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居住问题,当地政府采用征地补偿办法。当地农民宅基地被占用后,每人享有55平方米的安置房面积。据重庆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在补偿失地农民安置房时,25平方米的面积是补偿费用与购房费用相互抵消,即农民“免费”享有。剩下30平方米的面积,当地农民将以300-400元每平方米的成本价购买。
谈到即将搬入的新家,一位村民掩饰不住喜悦,“以每人55平方米的安置房面积计算,我家三个人,可以达到165平方米。以前的砖瓦平房变成现在六层的楼房,环境比以前好多了。而且现在我们也开始办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今后生活也有了保障。”
据悉,目前清河村已有近1800人加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根据重庆九龙坡区政府对该区社保的统筹,农民办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该区财政承担84%,镇村社承担8%,个人承担8%,逐年缴纳;农村男性满60岁、女性满55岁后,即可开始享受社保。
不止是清河村在变,当地农民在变,整个重庆市九龙坡区也在悄然改变……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重庆市九龙坡区2008年10年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城乡统筹标准化示范区。当地政府已推出户籍登记制度改革,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在村民自愿签订“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协议基础上,实施“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促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
重庆九龙坡区还在当地部分乡镇试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按规定,凡拥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又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权,就可申报城镇居民户口,并在子女就学、就业扶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目前,该区已有序流转农村土地4.8万亩,占该区耕地面积的21%,当地788名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