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学名马铃薯。
2月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终裁认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存在倾销问题,并由此对中国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决定自2007年2月6日起,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欧盟的马铃薯淀粉时,应依据最终裁定所确定的倾销幅度(17%~35%不等)缴纳相应的反倾销税。
至此,这场由国内17家马铃薯淀粉企业联手发起、牵动国内6000万薯农和几百家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的国际贸易反倾销案,历时1年多最终获得终裁胜利。
打赢这场被称为“中国对欧盟涉农产品反倾销第一案”的“洋官司”,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我们对不公平、不正当的国际贸易行为的一次有力反击,为反倾销诉讼提供了典型案例。
生死关头,奋然掀起“保卫战”
“这是我们为关乎中国几百家马铃薯淀粉企业和6000万薯农生死存亡而发起的一场保卫战。”“保卫战”的发起人——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马铃薯淀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庆峰这样告诉记者。
马铃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石油化工、造纸、纺织、饲料、铸造、建材等领域。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马铃薯淀粉需求大国,每年有40万~50万吨的市场需求量,而国内产量一直只有30万吨左右,缺口很大。多年来,国外马铃薯淀粉企业的产品进入中国,只供应外资企业和高端消费市场,双方原本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薯类淀粉生产质量和产量逐年提高,其中与欧盟质量相当的产品,2005年已占到国内全行业总产量的60%以上。这种高起点、快速发展的态势,引起了拥有百年生产史的欧盟同行的密切关注,一场“恶战”也悄然逼近。
2005年8月,马铃薯淀粉年度生产期刚开始,欧洲马铃薯淀粉企业就几乎步调一致地采取补贴和倾销的不公平贸易方式,大量低价进入我国市场。
当年10月,欧盟出口我国的马铃薯淀粉突然大幅度降价,到岸价从550美元/吨猛降到了360美元/吨,最低时每吨折合人民币仅2800元,而数量猛增到7万多吨,比上年增加了3倍。这种低于成本的极不正当价格,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的秩序,一时间各地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停滞,库存大量积压,价格大幅下跌,生产经营出现严重亏损,广大马铃薯种植农户利益也受到极大损害,整个产业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通过这种不正当的倾销手段,来打压直至挤垮我国刚刚兴起基础还很薄弱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周庆峰介绍说。
国内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很快发现,他们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打价格战,每吨要亏损1000多元,硬挺着不卖则产品大量积压,客户流失。
“下定决心是个痛苦的过程。”周庆峰说。
欧洲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已有百年历史,是全球淀粉业集中生产、经销的大本营,年生产、交易量均占全球75%以上,并且企业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和诉讼业务。而我国产业基础薄弱,企业大多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基本上没有国际诉讼经历。许多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都和国外企业有资金或技术上的合作,真到了对簿公堂这一步,那些国外企业肯定会不高兴甚至会翻脸撕毁协议。
但是,作为全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龙头老大,周庆峰思忖再三,毅然挑起了对欧盟马铃薯淀粉反倾销调查的大旗。2005年10月,国内马铃薯淀粉行业17家主要生产企业一起开会商议对策,最终痛下决心,共同抵制欧盟的倾销行为,并正式向商务部提出调查申请。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