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庆,这个以个性鲜明著称的教育部前副部长,这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现身“两会”。这位备受媒体追捧的政协委员,从小组讨论现场一出来,就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几经辗转,记者终于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逮住”了他。虽然记者是第一次面对面采访,但张保庆洪亮的嗓音、有力的手势以及不时绽放的笑容,印证了记者从媒体上了解到的他的个性——质朴而充满激情。
直到记者离去时,他仍被四五个记者包围着……
最难的不是筹资
三句话不离贫困学子的张保庆,最乐意说的,还是他从副部长位置上走下来之后建立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我这个基金会的功能,就是配合政府,说白了就是拾遗补缺。丛飞(记者注:热衷公益事业的歌手,生前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生前资助的156个学生,我全部接过来了。”
募集到2.6亿元,只能用利息,不能用本金——他言谈间流出一丝不爽。“别人说2.6亿挺多了,我觉得挺少。去年,向我申请的就有20万学子,我才资助了1.2万人。”他说,当下我国关心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团体的风气还没完全形成。“有人不愿捐,也有人怕捐。”但在他看来,最难的还不是筹资,而是资助对象的认定。
教育的公益性一定要坚持
张保庆用“实与重”来概括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分的印象。报告中关于教育是国家发展基石、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特别是重视发展师范教育、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事业等等思想,与这位“老教育”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是“心心相印”。
他说:“有些人想通过教育发财,那怎么行?你看看前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里出现了很多问题,从骨子里说,都是教育产业化思想带来的”。他注意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有关教育的论述部分,通篇没有一处“教育产业化”的字眼,对此,他大加赞赏并备感欣慰:“我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我就主张,教育是最崇高的公益事业。”他说:“教育产业化这个思想在国务院的文件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只是在现实层面,某些教育部门中,包括政府部门,某些校方,包括校领导,不同程度地有把教育搞产业化的意思。”言及此,张保庆语重心长起来:“教育的公益性一定要坚持。”
今年,有委员提议“取消高考”。张保庆认为,在目前找不到更好、更科学的办法解决高考的问题之前,是不能废除高考的。“公正都只是相对的,这就只能通过高考这种形式,择优录取。高考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倒是真有问题。”
大学生不能天天吃“小炒”
“有的学校,建了那么多小炒窗口。大学生毕竟还是学生,花的都是父母的钱,哪能天天吃小炒呢?!”对于部分高校出现的奢侈浪费现象,张保庆委员极为担忧,“个别学校在学生食堂里安滚梯,这太过分了,你让学生从一楼爬到二楼吃饭有什么不好?”张保庆提高嗓门反问。
在他看来,大学可以把教学主楼、图书馆乃至体育馆建得“好一点,超前些”,“国外好多学校非常自豪于自己的图书馆,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图书馆若不超前,若干年后可能会无法满足学生需要,“这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但是学生宿舍的住宿标准应该“几十年不变”,而且“不要把厨房等设备搬进学生宿舍”。曾经首先提出“四、二、一”(本科生四人一间、硕士生两人一间、博士生一人一间)目标的张保庆向记者透露,“后来有的高校在后勤社会化上走过了。本科生的宿舍里都有卫生间和厨房,这太奢侈了,不符合我国国情”。
张保庆坦言,过去我国高校大规模的基建大部分都是靠扩招的学费以及银行贷款支撑。目前,确实有两三所高校存在资不抵债的风险。
不能都办成研究型大学
现在,国内大学纷纷提出创建研究型大学。对此,张保庆说:“现在中国的大学,目标太单一了,不顾条件,都想搞研究型大学,都想搞研究型教育。其实在国外高等教育很棒的大学也有教学型的——以培养学生为主的,就是把本科生培养好,也有研究型的——要出成果的。”但是他还是肯定:“尽管有很多问题,但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好的,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还是好的。”
“教育公平”是委员们谈论教育的一大热点,其中,相当数量的委员提及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甚至有委员称“国家给北大、清华投钱投得太多了”。张保庆对这一提法表示理解但不赞同:“虽然说每所公办学校,国家都应该支持。但是我们国家距离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有距离,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这包括必须要支持几所学校,能够站到世界前列——这是国家利益所在,清华、北大属于这个范畴。”(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