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10:28。建设银行北京阜成门西四支行突然出现一阵小小的躁动。
专门销售基金的4号柜台上毫无先兆地摆出“暂停服务”的提示牌。工作人员表示,认购基金的业务已经无法进行。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节后首只新基金——建信优化配置基金的第一个认购日,该营业部历来是基金销售的“大户”,这么关键的时刻出了什么问题?
大家纷纷猜测,是不是系统出了什么故障?记者在第一时间与建信基金取得联系后确认,此时建行50亿代销额度已被抢购一空。系统没有出现问题,是这里的基金卖“光”了。
此刻,4号柜台上方显示器上显示正在办理的第1061号客户,而这离银行9:30开始办理基金业务的时间还不到一个小时。
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记者10点钟进入营业大厅时,这里并没有出现预期“人满为患”的“盛况”,几乎看不到任何“热销”的迹象。空旷的大厅中坐着十来位顾客,三三两两悠闲地聊天,据大堂经理介绍“都是买基金的”。结果,他们大多数人空手而归。
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们半夜三更排队疯狂抢购冰箱、彩电不同,基金的“抢购战”更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截至下午5点,建信基金传出消息,此次总量100亿元的基金全部发行完毕。
2005年成立的建信还不能算是最拔尖的基金公司,以往的业绩在行业排名中也不是很靠前,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投资者的购买热情。建信受到如此热捧,最根本的原因是过去一年的基金盈利示范效应,十几年来第一次真正触动了16万亿储蓄的神经。基金销售柜台前“暂停服务”的牌子真切地提醒人们,当储蓄这只“笼中虎”再次出笼时给基金市场带来的巨大能量。
2006年的高收益与春节期间的传播效应都激发了这种热情。在过去的一年中,不少投资者在基金上赚到了超过100%的收益,这相当于一年赚到了50年的存款利息,这一点对基民身边的朋友、邻居、亲戚的刺激非常大,其影响比基金公司和监管层所做的投资者教育大得多。春节7天假期,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为基金热销再次积聚了能量。
坐在离记者不远处、手拿1068号的小孙夫妇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中关村一家公司上班的小孙春节去亲戚家串门时了解到,自己一位表哥买了基金,去年赚了130%-150%,而小孙自己的钱还躺在银行,只赚了1.9%的利息。这一比较刺激非常大,他当即决定今年把钱从银行里搬到证券市场。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的8个基金购买者中,6个人是首次购买基金,并且都是在春节期间听亲戚朋友介绍前来购买的。
记者采访时,这些基金购买者表达了不会在意基金短期内的涨跌,但对于很多新基民来说,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容易。2006年相继诞生数只百亿基金,12月还出现了400亿的巨型基金。然而,在2007年2月市场调整期间,当指数大幅下跌时,不少新基金面临巨额赎回压力,同时引发了一轮基金重仓股的大幅跳水。这种情况也促使监管部门重新开放基金销售的“闸门”。不难发现,投资者对基金的认知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基金绝非只赚不赔。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出现开放式基金的2002年至今,股票型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5%、18.99%、-11.9%、3.5%和93.89%。
有多少投资者能够忍受收益率如此巨幅波动?在当前急剧扩容的“基民”大军中,有不少人对基金的了解仍停留在“ABC”阶段,有的甚至只是看到别人排队购买就加到“哄抢”的行列。这也是证监会发文强调投资者教育的原因。
同样令人担心的是,目前的市场已经不好再用“遍地黄金”来形容了。
基民的狂热让基金经理们感到很不轻松。“作为理性的投资者,我现在在市场上找不到比较满意的投资对象。”业内的王牌基金经理——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说。他以“敢说话”在业内颇负盛名。“我做了七、八年的基金经理,现在是我最睡不着觉的时候。中国证券市场市值不到10万亿,流通的市值更小,储蓄搬家对证券市场的冲击效应足以让股市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现在市场每天的波动都在2%、3%,作为基金经理我们每天都是心惊肉跳,因为完全失去基本面支撑后,很担心会给投资者亏钱。”
李旭利想提醒新基民:“如果你现在才开始准备买基金,建议你检讨一下自己的理财规划;如果你现在买基金想做长期投资,我表示鼓励;如果你是因为看到邻居或是同事都赚了钱,然后也想抢一把钱就走,我奉劝您注意风险。”(记者 齐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