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出身:第一只股票老师推荐
“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入市的日子,去年6月7号,5年来大盘跌幅最大的一天,”揣着父母给的4000元钱,丛榕懵懵懂懂地入市了,“想着该实践一下学到的理论知识,谁知道第一天就碰到大跌,那个时候我没有强烈的挫败感,因为根本不明白大盘下跌5.33% 意味着什么。”
丛榕是中央财经大学研二的学生,他买过两次“丰原”,都是“专业人士”推荐的。他周围的朋友有半数以上都在炒股。丛榕的第一只股票来自导师的指点。“当时正在上课,谈到股市,老师说G丰原做的是乙醇燃料,所处的行业非常有前景。”几个月以后,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打来电话,“中粮收购丰原了,根据已往的案例,凡是被中粮收购的企业,都是它认为有良好前景的公司,都有好的业绩”。这一次,丛榕又赚了。他最骄傲的成绩是一个星期之内买进中国联通和中国银行,两只股票都遇到了涨停板。
“虽然我比较幸运,大跌入市,然后马上碰上大牛市,但是凭这点本钱不可能发财。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要还是学习知识。学经济的最起码要炒炒股,这样才能了解经济的各个方面。上市公司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它们代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了解它们就能够了解国家经济的整体走向,这些都是我在炒股过程中慢慢体会出来的。”
“另外,现实永远走在理论前面,比如说我们国家股票市场上就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是国外任何一个市场上都没有的,也是国外任何一本金融学教科书上讲不到的,这就促使你去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股改以后会怎么样?我觉得这样的过程收获是很丰富的。”
丛榕2001年考入中央财经大学读本科。刚入学的时候,就没少听说高年级同学炒股赚大钱的故事,但是那个时候本科生炒股的人还相对较少,“现在的本科生接受新东西比我们快多了,有不少入市的,大约占1/4—1/5吧,研究生则多些,大约有1/3,金融专业的比例就更高了,但是普遍是男多女少,可能她们女生更不愿意冒险吧。”
草莽英雄:风萧萧兮易水寒
在大学生股民中,还有一类人,他们既没有名震“股林”的长辈,秉承“渊源家学”;也没有名门大派的光环和“名师指导”、“师兄提携”。想要学点“独门武功”,他们只好偷师学艺或者自学成材了。但是凭他们这点“三脚猫”功夫,在江湖的腥风血雨中往往成为最早的一批牺牲品,当然,也有个别人修成正果,成为一代大侠,但大多数却是“风萧萧兮易水寒,资金一去兮不复还。”
这些草莽英雄多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主要是银行利息太低,还不如放到股市里面去博一博,”清华计算机系的周同学是2005年入市的,那时候他才大三,入市的钱是做项目积攒下来的。“我买的是基金,需要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多,主要是盯大盘,每过半个月看一下网上消息,决定是否需要追加资金买入,这两年基金赚了90%。但是他们炒个股的亏得就比较厉害了,主要是操作太多,现在有不少被套在里面了。”据周同学介绍,他们班大概有1/4的人炒股,钱大多是做项目积攒的,也有家里给的,“反正是钱多多炒,钱少少炒,电子系那边炒的人更多一些。”
“别人是炒股票,我们是在玩股票;别人是在股市挣钱,我们是在股市交学费。”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一的张同学说,在他看来,文科生炒股,基本上属于看热闹。“进入股市虽然有赚钱的想法,但是并不强烈,主要还是感受一下股市的气氛,借机让自己学习一下金融方面的知识,两千块钱换一整套经济和证券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还是挺划得来的,学外语还要花那么多钱呢!”
“我主要是看网上的股评收集信息,说句实话,挺多东西不懂,我只好到网上去搜索不明白的术语,或者到学校BBS的‘股市风云’版去请教明白的同学。”
说到收益,张同学只是说赔了,不愿意透露具体的数字,因为他觉得牛市这么好还赔了挺丢人的。“我还不是最惨的,我知道有个同学,是别的学校法律系的,还是证券法专业的,他今年年初开始挣了钱,炒上瘾了,把生活费都投进去了,现在血本无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