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乙村的“守望者”
看到村里那么多父母外出打工,扔下孩子没人管,田金珍越来越担心,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十几年之后,这些孩子也该走向社会了,如果他们现在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到时候他们恐怕很难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田金珍把自己的想法拿到村委会上讨论,不久腊乙村就决定成立一个特殊的班级——自强班。
田金珍:“自强班就是自强班,我要让他们自立自强。”
距离腊乙村只有30米远处有一所小学,与全国所有的小学不同的是,全校不到130名学生中,有近70名学生是留守儿童。
腊乙村小学负责人石青艾:“看到别的学生是和家长一起来的,他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就会在一边悄悄的流泪,我们经常看到。”
这所学校共有4名老师,有学前班、1、2、3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天放学之后,田嫂就会在这里把这些留守儿童不分年级的组织起来,由学校的老师继续教孩子们课堂以外的知识,这个时候,老师变成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田金珍:“每一个班安排一个妈妈,不叫老师,叫妈妈,由爱心妈妈带着那些孩子,健康地长大。”
自强班里的孩子们看起来很快乐,但是一说到自己的父母,他们流露出来的还是无尽的思念。
记者:“你还记得爸爸妈妈长得什么样吗?”
留守儿童:“不晓得了。”
记者:“你想他们吗?”
留守儿童:“想。”
留守儿童:“我想要爸爸妈妈来爱我。”
记者:“还记得他们长得什么样吗?”
留守儿童:“不知道。”
记者:“想他们吗?”
留守儿童:“不想。”
记者:“为什么不想他们?”
留守儿童:“不知道。”(哭)
小勇姐弟俩也是自强班的学生,因为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所以姐姐显得格外懂事,除了操持家务、上学以外,姐姐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帮助弟弟和其他留守儿童复习功课,家里的门是她的黑板,烧的木炭是粉笔。
在黑板上记者注意到,姐姐教孩子们认的第一个词就是打工,姐姐认真教,孩子认真学。
天快黑了,姐姐带着弟弟又来到村口等着爸爸妈妈的出现,整整3年了,无论刮多大的风,下多大的雨,这两个孩子总是这样充满期待地望着远方。
记者:“等到过爸爸妈妈回来吗?”
龙顺兰:“等不到。”
在腊乙村里,和小勇姐弟一样思念着爸爸妈妈的还有8岁的麻丽,从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第一个春节开始,只要心里特别想妈妈时,她就会把一条红丝带系在家门口的树上,她告诉记者,以前每到过年时,妈妈都会给她买一条漂亮的红头绳,可是这6年来,她却再也没有见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湖南人口6700万,三分之二以上为农村人口,2006年,1455万湖南农民外出务工,占到湖南农村人口总数的33%。
湖南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超百万,占全省儿童总数的12.53%,而在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290.45万,占全体儿童数的8.05%。
与此同时,各地也正在解决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在晋江,从2006年起,6万多名外来工子女都免交各种费用,和本地学生一样,共享义务教育资源;
在杭州,有关部门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通过公办学校挖潜、扶持民工子女学校等措施,保证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均能入学;
在北京,外地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且手续齐全,可以免交借读费,此外,有关部门已批准成立50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摸索和探寻解决留守儿童的办法,从发展当地的经济上着手,尽量缩小留守儿童的比例。
湖南省花垣县副县长龙延平:“通过工业返哺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使我们当地的农民不离开乡土,就地搞产业建设,既可抓好经济收入,达到外出务工的收入,又可以在家照顾好小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