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由于政府在这一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状是:每一次的价格改革,都变成了一轮新的提价,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就会涨价,价格改革成了提价的代名词。以至于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总体价格水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整个垄断行业尤其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公共产品价格水平却不断上涨,成为群众的负担。
涨价风险不能全部转移给老百姓
温桂芳研究员认为,政府在推动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促进企业在降低成本和企业经营上有所表现,也就是说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强管理,控制成本,而不是把所有价格上涨的风险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举了两个企业的例子来说明,企业通过努力可以消化上游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涨。
一个例子是,2006年12月27日,中石化董事会发言人就财政部在2005年补贴100亿元之后2006年再次补贴50亿元一事表示:这是因为国内成品油价格始终大幅低于国际价格,尽管国家13次调整油价,但成品油价格未达到应调整的水平,致使中石化的炼油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到2006年9月末,平均每炼1吨成品油亏损900元左右。
而另一个例子是,在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中国航空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家祥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在2006年国际油价一度居高不下,国内外各航空公司连续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国航却能大幅度盈利,秘密在于2003年国航已预测了未来油价将上扬,并将油价通过长线期货交易锁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