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的20位中美部长中,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无疑是引人注目的。这不仅由于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部长和第七位女性部长级官员,更由于中美两国在劳工领域开展合作的巨大空间。
对话闭幕翌日,在即将返回美国前,赵小兰在下榻的宾馆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祖籍上海嘉定的赵小兰是布什政府仅有的两位连任内阁成员之一。尽管在美多年,她却乡音未改,温和大方的笑容中流露出东方的典雅。与她握手,能感觉到她的平静、有力和真诚。
这位8岁时就离开中国的女部长,可以用标准普通话与记者交谈。她语速不快,语气坚定,用词考究。为了更好的采访效果,赵小兰谢绝摄影。直到采访结束,她才留给摄影记者美丽的笑容。
“我不认为中国改革在放缓”
《第一财经日报》:在这次高规格的对话中,你与中方进行了哪些交流?
赵小兰:这次对话中,中美双方讨论了长期的结构问题,比如中国如何在不依靠出口的情况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如何刺激中国的内需等。对话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中美两国人民能够公平地分享双方经济关系带来的利益。
对我而言,我要从劳工的角度来看待中美之间的问题。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美两国都面临相似的问题。中美的老龄化问题在逼近,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比值正在下降。在美国,“婴儿潮们”将近60岁。今天,大约12.5%的美国人年龄超过了65岁,而在中国这一数字是7.7%。但是中国的老龄化会更快,到2020年,17%的中国人将达到或者超过60岁。到2050年,这个数字在中国将达到31%。所以退休保障对于我们两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两国已经开始注意确保我们的退休体系准备面对这一情况。
《第一财经日报》:对话中,在社会保障方面你给予中国怎样的建议?
赵小兰:我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讨论了如何建立中国人的消费自信。中国是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一个原因是中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人必须要把钱储蓄下来,以预防各种意外。
建立强大的福利制度对鼓励国内消费具有重要意义。而高储蓄率妨碍了中国人的消费热情,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有了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消费者将更有自信。我们希望中国能够激起消费热情,去购买和消费美国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也能为美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此外,我希望能够使中国的国内产品“国内化”。如果能够加大消费,中国产品有了更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人就有更多的选择,这对贸易失衡有帮助。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发展养老基金。中国应该用统筹账户养老金制度来取代现在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前者能够提供更好的退休保障,对全球资本市场而言也是有意义的。在这次对话中,我们与中方共享了建立统筹账户养老金制度的经验。此外,我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就9月13日达成的合作协议做一些后续工作。
《第一财经日报》:不久前,美国贸易代表曾撰文表示中国的经济改革步伐在放缓,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
赵小兰: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我想这是由于美国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你知道,美国两院选举后,参众两院掌控权由共和党转为民主党,贸易保护主义在上升。我们的这次战略对话要讨论长期的战略问题,但也有压力要求我们解决紧迫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赞扬布什和保尔森尽管面对压力,依然坚定地将眼光放在长期的战略问题上,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将眼光放在短期的问题上。
《第一财经日报》:有人认为中美之间的摩擦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冲突,你对中美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摩擦的?
赵小兰:对于中美关系,我认为现在正处于最好的时期。就像吴仪说的,中美两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但是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有争吵的。但是我们的确要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在上升。
长远和短期问题兼顾
这是赵小兰自上任以来的第二次访华,如何扩大两国在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金问题上的合作,是此行重点。她并试图从社会保障体系角度来帮助平衡中美贸易逆差。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游说人民币汇率改革时,借用了“和谐社会”的说法。采访中,赵小兰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依赖出口。
赵小兰透露,在这次访问中,她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讨论了中国发展私有和政府养老金计划的问题。而在此前的9月13日,她与首次到美访问的田成平签署了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
赵小兰对于这次战略对话看来是满意的。在出访前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她曾表示,这次战略对话非常重要,除非中美能就长远战略问题达成一致,否则也很难找到解决短期问题的方式。
而在北京,赵小兰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此高规格的战略经济对话,在中美之间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方面看来的确在倾听我们的意见。”她说,中国部长们看起来非常认真。
很多美国问题专家认为,美国国内来自国会和企业的压力,不会因此次对话而减小,相反会呈上升趋势。赵小兰也赞成这样的观点,“民主党控制参众两院后,将使美国政府面对更强劲的贸易保护主义”,但她强调,这不是她个人的观点,而是代表布什政府。这或许也是赵小兰务实提出“不仅要关注长远问题,也要将眼光放在短期问题上”的原因。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