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台竞技比拼质量服务
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理财博览会上,各大国际金融巨头纷纷摆出豪华阵容,资深理财顾问们亲自上阵,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前去“探营”。
在一家外企担任财务主管的姚芸对外资银行的贵宾理财服务很感兴趣,并为此收集了多家外资银行的资料。“平日工作经常和外资银行打交道,我觉得他们的服务特别规范,比起中资银行来我更愿意选择他们。”姚芸说。
“外资银行‘门槛’太高、网点太少,而且很多服务都要收手续费,不适合我们这些收入不高的普通人。”58岁的上海市民胡凤梧说,尽管本地银行也有不少缺点,比如人多经常要排队,不过她还是觉得这些“家门口”的银行更亲切,更“习惯”。
“可以预见,在本外币存贷款市场份额、中间业务、人才竞争、产品和渠道创新、经营方式等诸多方面,国内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中国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朱小黄说,中外银行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老百姓有望在挑挑拣拣中受益。
个性化需求得到尊重
9月19日,民生银行在广州发行了全国首张网络个性卡——民生ID卡。它改变了人们印象中的信用卡传统形象,借助便捷的网络,由持卡人自主打造卡面风格,被称为“时尚身份证”。
为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不再“板着面孔”,而是逐步为老百姓增加了个性化的服务。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也意味着将获得更多、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更丰富的产品选择。
一位在汇丰银行位于北京中关村数码大厦附近的支行刚刚办理完业务的王女士说:“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好,离单位近,而且客户经理非常热情周到,可选择的理财产品也多。”她讲起第一次到汇丰银行时,因为对新推出的理财产品不太熟悉,客户经理整整花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详细地解释给她听,一直到她最终搞明白为止,而且态度一直很好。如今她已成为了汇丰银行的忠实客户。
据了解,在北京,外资银行大多设在国贸、东方广场、建国门、中关村等繁华地段,内部装修精致考究,营业厅布局也明显不同于中资银行,而是更加追求开放式和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在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中心”,营业厅里只有4个柜台,供办理现金业务的客户使用。除此之外,还设有7至8个单独的会客室,专门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理财服务。营业厅内还设有沙发、备有咖啡供客户休息时享用,在较为隐蔽的地方还装有电脑以方便客户上网查看账户。“整体的感觉都很好,各方面的服务也很到位。”王女士说。
个人理财成为竞争焦点
上海《理财周刊》副总编辑程蔚认为,人民币零售业务全面开放后,个人理财业务势必成为竞争的焦点,但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其在网点设置等方面的劣势,恰与中资银行形成互补。
同样在上海理财博览会上,以“海归”身份供职于某咨询公司的张琪,更关注外资银行的产品。“这些年外资银行推出的外币理财产品,包括结构性投资账户等,不仅有很好的避险功能,收益水平也比国内的理财产品高。”张琪说,这令他对外资银行未来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充满期待。
事实上,选择外资银行的大多是中青年的高薪阶层,其中不少是外企“白领”或有留学经历。而普通工薪阶层似乎仍钟情于土生土长的本地银行。
国内某网站进行的统计显示,大多数选择外资银行的市民,看中的正是其高品质的服务,还有外资银行推出的一系列综合性理财服务。拥有着全球理财市场的操作经验,外资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不容小视。
除产品设计能力强外,外资银行提供的产品也比较丰富。例如,东亚银行的外币定期存款期限就分得很细,市民既可以选择1年、半年的定期,也可以存3个月的定期,甚至还有为期1个月的定期。
高端服务难惠及普通人
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部分外资银行降低了起存门槛,但总体来说,还基本维持在5万至10万美元的水平,这显然并非普通百姓家庭所能及。
北京市民李忠玉坦言,前段时间还真考虑过成为外资银行的客户,体验一回“国际服务”。但静下心来一想,外资银行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门槛还是太高,而且网点也比中资银行少,所以短期内还不会转存。李忠玉希望中资银行能借机在服务上“上一个台阶”,效率再高一点,服务再热情一点。
“未来中外资银行在人民币零售业务方面都将形成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从而实现在竞争中的共同发展。”程蔚说。
(文章来源:市场报 作者:岳瑞芳 潘清 黄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