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鸭蛋”风波未平,一向受宠的多宝鱼、鳜鱼等淡水鱼又检测出致癌药物残留,再次把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老百姓对于日常的饮食安全越来越重视。近日记者暗访了北京几个大型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总体感觉是商家、消费者、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意识正不断增强,但还存在薄弱环节。
油品问题颇多
12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回龙观地区的北京城北大钟寺交易市场。据介绍,这里是京北最大的食品日杂批发市场。一进门就能望见几个高大的油罐,这里是食用油专区。走在被油垢覆盖的地面,感觉鞋底粘粘的。每家店前面都堆放着大大小小又黑又脏的铁制油桶,店员们忙着用粗管子把油从大油罐里抽到这些铁桶里,然后往小卡车或面包车上装。
在一家粮油店,记者看到门口有几个脏兮兮的手压式散装油罐,女老板告诉记者,里面装的是大豆色拉油,有两种价格,一种每斤3.9元、一种每斤3.7元,前者保质量、后者不保质量。记者问有什么区别?她说,3.7元的油有时会变味,放几天后会结白白的东西,3.9元的就不会了。她还告诉记者,这些油不可能和大商场的油一样,只能炒大锅菜,连她们自己都不吃,但散装油走的最快,主要是学校、单位的食堂还有附近的民工来买。记者表示可以大量购买,但必须看到相关质量证明,结果摊主既提供不出生产厂家的卫生许可证,也没有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记者从隔壁一家粮油店打探得知,这些散装油大多是从一些私人小作坊收购来的。
在北广场附近的另一家粮油店,记者看到店里码放着一堆看上去像白蜡的固体棕榈油,污秽不堪的塑料包装纸上没有任何标记。女店主告诉记者,这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24度棕榈油,每袋14公斤,售价84元。当记者问她,这种棕榈油能否保证卫生安全?这位老板说:“只要你的菜干净,这油一般不会有问题的。附近的不少学校、建筑工地和菜馆做菜都用我们的油。”当记者希望看一下相关出厂卫生合格证明时,她解释说:“没有这油的出厂证明,都是从天津港码头拿的货,做这种生意好久了,每天卖300多袋呢。”
水产品来路不明
记者来到活鱼区C排,15家鱼摊一字排开。按北京市的规定,商场、超市和市场内经营水产品的柜台或摊位实行挂牌公示经营,“水产品公示牌”需标明品种、产地等信息。记者看到,这里的水产品连价格都没有标注,都是摊主在顾客询问时报价。记者告诉他:水产品批发市场应向零售商提供《北京市市场销售凭证》。摊主茫然地表示“不知道”。记者问:“为什么没有标注产地等信息?”摊主说:“没有人会在意这个吧。”记者表示,没有相关凭证,鱼不敢买。摊主拍胸说,他常年给北京几个高校昌平校区的食堂送货,附近二拨子、马甸地区的快餐公司也固定从他这里买鱼,没有出过问题,尽可放心购买食用。
猪肝没有检疫证明
在鲜肉厅,记者发现有七八家摊主在销售猪肝。一看到生意上门,摊主热情招呼:“3.8元一斤,多买还可以便宜一些。”当被询问是否有检疫证明时,一摊主表示,没遇到过买猪肝还要看证明的人,“每天早上,很多人都来送猪肝,我们也从来不问他们要检疫证明的。”在另一处猪肝摊位上,摊主对记者说:“整个猪都检疫合格了,猪肝当然就是合格的。”摊主显然在用猪的检疫证明蒙人。根据有关部门规定,猪肝必须经过一次单独检疫才能销售。
一旁的另一个买肉的摊主悄悄告诉记者,这些猪肝都不是正规渠道来的,根本就没有检疫证明。商贩们将散养户手中无检疫证明的猪肝低价买进,然后分送到本市几家主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提高价格批发卖出。
记者来到调料区C排,看到一些摊主仍在使用超薄塑料袋,上面没有“可降解”字样。记者询问一名正用超薄塑料袋给顾客盛装花椒的摊主:“超薄塑料袋释放的有毒气体容易污染食品,不是禁止使用了吗?”女摊主回答说:“超薄塑料袋1分钱一个,环保塑料袋4分钱一个,我们用那种袋子不划算。”她说,这些超薄塑料袋是从一些流动商贩手中买的。另一位批发调料的摊主告诉记者,他一天至少能用两卷(每卷100个)塑料袋,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用四五卷。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肖波 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