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国资的监督功能和管理功能,都集中在国资委,这样就缺少制衡,上海国资资金流向失控,将这一弊端暴露无遗
“上海社保基金案”余波未了。
10月2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小组证实,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凌宝亨、副主任吴鸿玫正在协助调查。某财经报纸援引一位上海国资系统人士的话称,“上海国资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将逐渐浮出水面。”
国资非正途入市
上海市徐家汇路555号,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即坐落于此。作为沪上屈指可数的几家政策性投资性公司之一,此时的国资公司内部并不平静。
据上海媒体报道称,在上海社保案发后,该公司的多位干部主动向中纪委调查组反映公司的有关问题,而其上级主管部门上海市国资委也对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对房地产领域的委托贷款有70多亿元,超过公司对重大市政工程、基建等领域的投资。这70多亿元当中,有80%以上贷给了民营房地产企业,委托贷款年利率则是6%~15%。”
本刊记者走访的上海当地一位房地产从业人士认为,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单纯从行为本身来看,问题不是太严重,此前国家也并无明文规定禁止这一行为。而从国资经营公司的角度,将资金贷出去获利也属正常,况且房地产还款能力比较强,还有不动产做坚强的后盾。
他表示,国资进入房地产业“在关键时候有利于帮助开发商渡过难关,稳定房价。”同时,他也并不否认有些钱“贷给了不恰当的行业和企业。”
根据上海国资经营公司网站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15日,注册资本50亿元,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市管综合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市场手段,盘活市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
从业务范围上来看,国资经营公司的主要业务为资产经营、资产托管、实业投资及其相关的咨询服务,后来还增加了资本运作相关的担保业务。
凭借其独特的政府公司地位及对雄厚国有资本的运作,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早已名声鹊起,俨然成为具有政府背景的资本市场大投行,影响力不断扩大。
据调查,在这70多亿委托贷款中,80%以上流入了民营房地产公司,合作项目达60多个。前述房地产从业人士认为,这70多亿元投入上海房地产客观上起到了托市的效果,肯定对前两年居高不下的房价起到某种程度的哄抬作用。如果将全部贷款追回,将会对上海楼市造成新一轮影响。
房地产行业本身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正是由于在当前银根不断收紧的宏观调控形势之下,开发商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间接融资渠道受到了限制,才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的融资途径,委托贷款就成为这种新的融资途径之一。
按照前述房地产从业人士的说法,“国家没有规定企业的钱不可以借出去用,只是不让直接借而已。”
70亿的进退游戏
根据《贷款通则》的定义,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委托人等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据熟悉上海国资委托贷款模式的内部人士透露,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对房地产企业或项目进行委托贷款有三种主要操作模式:
其一是“四证不全”者。根据《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对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项目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在此情况下,先由上海国资经营公司提供委托贷款,房地产商获得资金后缴纳相关资金使“四证”齐全,获得银行贷款后归还国资经营公司提供的资金。
其二是“四证”不全、且项目自有资金未达到35%的房地产商。国资经营公司先注入一笔资金参股项目公司使其自有资金比例达标,然后再委托贷款给该公司。项目完成后,房产商再回购国资经营公司所持股权,同时归还委托贷款资金。
第三种是,房地产商资金特别紧张,国资经营公司注入资金参股,使其35%的项目自有资金比例达标,然后对项目进行委托贷款。企业不回购国资经营公司持有的股权,房地产商给国资经营公司支付固定回报。
近年来,上海国资经营公司的贷款规模逐年增大,从2003年的不到10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30多亿元,直至如今的70亿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