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的方向是一致的
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由来已久,但从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分析,肖鹏今后的就业道路也许还会遇到更多的难题。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近年来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尤其在房地产领域,在涉及到生产过剩等问题上,宏观调控的效果已开始逐步显现。这无疑会给某些过热领域带来新的失业,使本已紧缺的就业岗位变得更加稀缺。“如果我不能及时找到工作,以后面临的处境会不会更加艰难?”肖鹏不无忧虑地表示。
对于“宏观调控是否会导致失业”的问题,姚裕群认为,宏观调控不会成为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宏观调控主要是为了抑制国民经济的过快增长,为了使那些过热的行业和领域及时降温,它与就业的矛盾并不突出。”
“非但没有矛盾,从目标和方向上看,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的方向反而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坐在办公桌前,王亚栋认真思考着应该怎样准确地解释二者的关系。“宏观调控的方向是使国民经济健康、持续、较快地发展;而促进就业的方向是使劳动者能够稳定、持续、更好地就业。”王亚栋说。
“扩大就业机会不能依靠快上项目、盲目扩张,虽然盲目投资和过剩的加工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一部分就业岗位,但这种扩张不具备可持续性,重复投资、盲目投资势必导致重复就业、盲目就业,这对劳动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的提高,对建立健全有效灵活的劳动力市场,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从长期看,宏观调控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有利于劳动者通过持续就业提高收入。”
不可否认的是,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由于投资项目的减少,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就业存量会受到影响。但王亚栋认为,这种影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是在减少就业领域中不好的岗位。因此,促进就业的根本就是要使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影响就业的三柄利刃
“就业问题其实很复杂,不是仅凭一些数字就可以说清楚的。因此必须把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才可以看得更为全面,也更加透彻。”王亚栋分析说,中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影响着整个就业形势。
一是部分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带来新的失业,特别是这些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的或就业容量大的民营企业;二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增长。但工资水平如果增长过高,企业成本攀升太快,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企业竞争力,从而也会影响就业增长;三是国际贸易摩擦和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都会对中国的就业形势产生较大影响。
王亚栋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可能会给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带来影响;人民币仍然面临升值压力,这也可能使一些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减少生产,这些都会影响就业。
采取什么策略破解就业难题?姚裕群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首先,要鼓励适合国际市场的产品的创新,在保证较低的人工成本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其次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以及诸如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关系民生的基本保障问题,“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内需就无法真正启动。”如果政府利用经济杠杆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将大大提高人们的购买力水平,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生产,扩大就业;同时,建议政府采取进一步推动创业的积极政策,营造一种鼓励和扶植创业的优良的社会环境,并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最后,“垄断性行业应尽快开放。”姚裕群说,强化竞争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长期来看,可以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就业矛盾将长期存在
从今年前八个月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以及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均已阶段性完成。但从总体上看,困难群体再就业压力依然突出。王亚栋说,“特别是‘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部分已经就业的人员中,有的就业不稳定,存在再次失业的风险。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虽然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式依然十分严峻,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全力以赴推动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肖鹏仍然在职场的大门外踌躇,也许他会在不久的将来找寻到一个理想的门槛跨入社会,也许他依旧像三年前那样,以深造的方式继续逃避严酷的就业现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摩擦性失业等尖锐的问题仍将长期困扰着这些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的人们,兴奋、失望、尴尬,甚至是妥协,一切皆有可能。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王莉)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