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市两天,沪深股市连续以红盘报收,配合着成交的温和放大及大多数股票交易的活跃,投资者的情绪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不过,透过盘面,我们仍然感觉到市场的底气还是不足,而这与市场比较普遍的悲观预期有着太深的牵连。
影响目前行情演绎的因素很多,诸如上市公司业绩预期、新股是否启动、解禁股的压力、创业板及融资融券的开启以及政府经济振兴计划的落实等。但市场的起伏与经济前景的喜忧具有更本质的联系。两天来,盘中表现与第二轮经济振兴方案不无关系,钢铁、汽车板块的活跃便是明证。而对经济前景及企业业绩的忧虑是行情发展的最大障碍,遏制行情的广度与深度。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下滑,企业结束了过去两年高速增长的蜜月期,步入快速下滑阶段。市场预期,全部A股2009年利润增速在-10%左右,2009年或进入最坏时期。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似乎也支持这种判断。截止2008年12月28日,已发布2008年年报业绩预告公司共1100家,虽然报喜公司仍占比53%,但与2007年度、2008年的三季报业绩预告相比,可谓一蟹不如一蟹。在可预期的未来,似乎看不到经济转强与业绩好转的迹象。
不过,放大时间周期,从战略的高度来看,过度悲观并不可取。与市场上普遍悲观的预期不同,国信证券认为,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较快的技术进步、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背景等,决定了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不变,现在最多是高位调整的基本特征。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如果说2008年我们是最悲观的,那么现在我们更愿意是最乐观的;如果说2008年要避免成为‘傻大胆’的话,那么现在则要避免成为‘胆小鬼’”。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慢慢显露出来,但真实的影响恐怕只有事后才可能清楚。因此,投资者在评估前景时往往显得保守———“不亚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言论也时有所闻。对此,国信证券的态度也别具一格。他们的基本结论是,把当前经济危机与历次世界性的危机比较,反而增强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原因在于,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我们当前的调整虽然惨烈,但会恢复得较快;与1992年的日本泡沫比较,导致日本经济迷失十年的重大因素,诸如技术创新风险、后发优势消失、产业升级乏力以及政府投资拉动能力减弱等,尚未成为中国的主要问题。而与1929年大危机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提振中国经济,积极财政政策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贯穿2009全年。而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政策总会在证券市场留下自己的足迹。就此而言,2009年不会如市场预期的那样平淡,也许会有更多的惊喜。(作者: 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