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哪个打工仔敢把自己正在寻找新工作的消息高调宣布、为此接受几十家媒体访问,而又不怕被现任老板炒鱿鱼呢?
答案是——姚逸!
姚逸正和全世界3.5万人一起,竞争一份“全球最好的工作”——澳大利亚大堡礁岛屿看护人。工作内容是潜水、喂鱼、坐着直升机担任兼职邮差,然后把自己看到的、拍到的写成博客,仅此而已。
如今,这个广州白领已经通过初试,位列全球前50名候选人。3月14日,他的网上支持率已经排名第八。他的心情就像自己为这次活动专门开设的博客名字:飞向大堡礁。
自从2003年偶然在泰国参加了潜水,姚逸就爱上了这项在中国并不普及的运动。“嘿,要知道,水下的世界和你在陆地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色彩太丰富了,太让人着迷了。”
姚逸在博客上展示了自己在潜水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和橙色海葵共生的小丑鱼、尾巴像鲜花般盛放的海兔、只有3毫米长的豆丁海马、正在交配的色彩艳丽的麒麟鱼……当然,还有最吸引人的、成千上万条梭鱼一起绕成一个圈子组成的“梭鱼风暴”!
他酷爱一切与海相关的运动:潜水、冲浪、浮潜、帆船……哪怕为此付出所有假期和薪水。最近五年,他几乎走遍了东南亚所有的潜水圣地,还两次发动网友一起去马尔代夫潜水。
“假如你见过海底美丽的世界,假如你热爱潜水,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他熟悉的潜水论坛上,曾有人发帖说在深圳附近海域发现一大片非常繁盛的海葵,还有小丑鱼穿梭期间。姚逸特意赶去,惊叹深圳还有这么漂亮的海葵森林。
但两周以后,发帖者上来删掉了自己的帖子和照片,而且说以后再也不发这样的帖子了,因为那片海葵被人偷走,估计是被卖去做水族箱了。
在为自己拉票的一分钟视频介绍里,姚逸特意穿上橙色的印有“不吃鱼翅”口号的T恤衫。在菲律宾一个岛屿潜水时,他曾亲眼见过被割去鱼鳍的鲨鱼死在海底,从此成为“不吃鱼翅”公益活动的热心志愿者。
“我的口号是,在海底留下的只有气泡,带走的只有照片。”姚逸说。
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姚逸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信息化管理。他负责的项目,可能需求在中国,但服务器在新加坡,做支持的人在马尼拉,有时还得和欧洲的同事讨论进度,英文成了工作语言。30岁的他去过20个国家工作。有时候一周内飞到北京、上海、美国,一个星期后,又飞往韩国,呆两天后再飞往新加坡。回到广州时他还要想一下,“我到底在哪里?”
姚逸也曾为跨文化的交流困惑,想催美国的同事加班,却发现对方过复活节假期去了。而经过9年的锻炼,他对于跨文化的交流、理解差异有了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
“我服务的公司提倡差异性了解。在我们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里,过于强调集体性、共性的东西。到了21世纪,这些价值观会受到挑战。比起我父母那样的传统知识分子,我更在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所以,他可以连续18小时加班,但到了该休假的时候,他也会把手机一关,潇洒地度假去。
明知道这次岛屿看护人选拔是昆士兰旅游局精心策划的一次商业推介,姚逸还是一头扎了进去。他从不认为商业元素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这次商业策划,很多人还不知道大堡礁这个世界自然遗产。
“潜水爱好者的天堂”大堡礁,也曾面临生态破坏。封闭40年后生态逐渐恢复,又可以见到长达两米的土豆鳕鱼了。姚逸期待能亲眼看见这种罕见的巨鱼,更期待和中国朋友一起分享澳大利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
虽然是否能进入下一轮还是未知数,姚逸已经“够火了”。他从来没有接待过如此众多的记者,他们中许多人来自国际知名媒体。他们和姚逸都意识到了一点,无论最后能否胜出,姚逸都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辛勤工作,热爱生活,价值观多元,并具有国际视野。
为了一分钟的视频介绍,姚逸和朋友们利用业余时间工作了一周。整个工作过程大多是依靠互联网来完成的,这是他们最为熟悉的沟通方式。姚逸在视频里特别强调了自己的跨文化沟通优势,并用简洁的英文短句和略显夸张的手势为自己拉票:“嘿,我来自中国,我身后可是13亿人的庞大市场!”(记者 蒋韦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