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次贷风暴扬帆起航的QDII基金,最终还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落了个遍体鳞伤。反思QDII基金出海遭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得不问,国内基金业究竟是在错误的时间打了场错误的战争,还是为走出国门不得不付出学费?
学年成绩“不及格”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9只披露净值的QDII基金无一取得正收益。4只去年下半年成立的QDII基金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均在-40%以上,其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净值损失更高达57.42%,份额净值仅剩0.381元。华夏全球和南方全球表现稍好,但净值损失也分别达41.53%和43.88%。除工银全球外,今年出海的QDII基金则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在仓位控制上更为谨慎,基本把净值损失控制在30%以内,海富通海外还曾一度获得正收益。
分析净值大幅折损的原因,就不能不提QDII对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以及今年上半年过于偏重权益类投资。今年以来,全球市场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各国股市间表现出高度正相关性,均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幅下跌,亚太市场和新兴市场则下跌得更为惨烈。分析QDII基金季报可以发现,今年二季度末,除华夏全球外,其余4只QDII基金的权益类投资比例还在80%以上,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更高达89.99%;到了三季度末,上半年仓位过高的嘉实海外中国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才明显调低了权益类配置,股票投资比例降至73.08%和79.8%。
另一方面,港股投资占比偏高、重仓股趋同也是QDII备受诟病之处。“QDII基金在香港市场投资集中于中国上市公司,三季度中恒生国企指数下跌了23.84%,在全球市场中的表现中等偏后。因此,即便QDII维持在合同下限60%左右的低仓位,净值也难免出现较大幅度的折损。”银河证券分析师卞晓宁表示,“投资标的的趋同,令风险相对较集中,很难突出QDII基金自身的资产配置,也局限了投资者对海外资产配置的选择。”
时运不济还是准备不足?
早在去年下半年QDII基金高调出海之际,多位有海外投资经验的业内人士就对其尚未准备充分就急于出击表示了担忧。
“人民币升值将吞噬QDII基金大部分的投资收益,等于还没开始投资,基金就已经开始亏了。”一位曾在欧洲担任基金经理的国内基金公司高管当时这样表示。
而国内基金海外投资人才的匮乏也令人担忧。“有的基金公司在香港都没有办公地点,投资港股,人却在内地,怎么可能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一位QDII基金经理曾这样对记者说。此外,有些基金经理的英语水平不高,令人对其能否管好QDII基金产生不信任感。
QDII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中国概念股,这也给其标榜的“全球投资、分散风险”打了不小的折扣。
实际上,在折戟海外后,目前QDII在发行上谨慎了不少。继8月15日交银环球精选基金结束募集以来,国内再无QDII基金发行。据记者了解,一些获得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对发行基金持谨慎态度。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QDII的厄运很大程度是因为运气不好,碰上了市场最恶劣的时候。不少国外资产管理公司就对中国QDII的发展持相对乐观态度。“QDII基金进行全球投资时正好遇到金融危机,但台湾、韩国开始海外投资的时候,国际市场都处于偏高的位置。”研富资产管理公司(RCM)亚太区CEO康礼贤认为,国内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资从开始到成熟需要时间,交一些学费可能也是必需的。
无论境内外基金人士对中国QDII基金出海一年来的表现如何评判,要不要开展QDII业务早已不是争论焦点,怎样完善和推进QDII才是核心议题。回顾美国资金集团(Capital Group Companies)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该集团早在1955年就开始进行国际投资,经历了近20年的亏损却始终坚持,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国内基金公司来说,吸取海外投资既有的经验教训,挖掘优秀投资人才,努力提高海外投资能力,是其迈向成熟的必修课。 (记者 余喆)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