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证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统一安排,今日为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自查大限。而记者近期在对商业银行的走访中发现,许多银行的理财产品都已经“变脸”,旧的理财产品大多停售,新推出的理财产品也在产品设计、销售等环节上做足了功课。
变脸一
产品规模减半
银监会4月12日掀起的针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整风运动”,让多家银行紧急叫停了理财产品的发行,再加上一些不符合新规产品的撤柜,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骤减。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报告显示,4月份31家商业银行共发行314款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较3月份下降了12%。而在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据第一理财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昨日,5月份各家银行共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46款。而在“监管风暴前”的3月份,各家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达到了79款。4月份,新品数量也达到了76款。也就是说,整顿首月,银行新品的发行锐减了四成多。
而此前曾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宣传单,在各大银行几乎没了踪影。记者在工行、中行、招行、农行、浦发以及中信银行等银行柜台前均了解到,近期银行很少有新的理财产品出炉,这与去年每个月都有新产品推出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前多数理财产品都是和A股或者是投资中国A股的基金挂钩,如FOF(基金中的基金)理财产品和新股申购理财产品。但随着股指的腰斩,这类理财产品的风险越来越大,投资者已经对此毫无兴趣。由于替代的新理财产品尚无开发,所以就出现了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空窗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银行系统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比去年缩水近半。”有业内人士预测。
不仅新产品的发行数量出现大幅下降,银行在售理财产品的数量也连创新低,这主要是因为产品的发行渠道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银监会规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必须要进行风险评估和测试,网上银行虽然有产品公告,但无法对客户进行评估,客户也不可能确认签字,所以客户想买理财产品只有到银行柜台办理。”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一营业部的理财师透露,“以前通过网银1分钟就能卖出的产品,现在则需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搞定”。
另据银行业内部人士介绍,理财产品规模减半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银行个人金融部加大了对产品投资对象的考察力度,对于一些存在较大风险或者较多不确定因素的产品,多数银行选择了暂时不发。而现在正在市场上发售的产品,均为风险和收益率偏低的保本型产品。
变脸二
信托类产品成新宠
与此同时,记者在多家银行营业部走访时发现,由于大限将至,各大银行对理财产品都表现谨慎,大部分银行目前都只推1个月或者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此前主流的结构性产品基本绝迹,而这种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均较定期稍高一些,加上期限短,只能吸引短期流动性资金购买,对长期资金则毫无吸引力。
在经历了理财产品“收益门”事件后,投资者对本金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信托类理财产品以较高的安全性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大盘动荡,多数银行将此前销售成绩喜人的打新股理财产品下架。此前摆在该行理财产品展架上的打新理财产品说明书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期信托类理财产品。
在此类产品的销售中,风险低是吸引客户的主要卖点。对此,相关银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当前,该类产品的发行意味着对贷款业务转出行贷款额度的置换,为贷款业务转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或者置换出来的可贷款规模,分散了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让银行可以开拓新的客户和资产业务,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能比较好地解决中小商业银行资本缺口的问题。但专家提示,这也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不存在。因此,该类产品一般都被设计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
变脸三
说明书不再忽悠投资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是长期或短期理财产品,在被问及收益率时,银行理财师都会表示收益率只是预期收益率,并不保证收益率。
除了这些短期理财产品外,记者在深圳发展银行找到了一款存期为两年的“聚财宝”金票据2008年3号人民币理财产品,记者发现此产品的说明书上,第一项就是投资者合适度调查表以及风险揭示书,该产品合适度调查表上共7道,如果最后结果显示是不适合投资本理财产品,但投资者非要购买的话,则要签署一份不一样的投资声明书。
此外,记者看到在该产品的风险揭示书上还提示,除产品说明书明确规定的收益或收益分配方式外,任何预计收益、预期收益、测算收益或类似表示均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用语,不代表投资者可能获得的实际收益。(记者 刘杰 杨雪婷 崔吕萍)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