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QDII产品因严重亏损而被迫清盘
近日,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QDII产品由于净值低于50%而清盘,成为国内首只因亏损严重而被迫清盘的理财产品。至此,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收益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3月份,6.1%的浮动收益产品收益为零
去年12月底,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到期,然而投资者却被告知只能获得0.0396%的利息收入。当初,这款理财产品设计挂钩H股市场建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招商银行4只股票。一年的牛市下来,除了中银香港略微下跌外,其他3只股票均有30%—100%不等的涨幅,为何最终却近乎零收益呢?这让人们不免产生疑虑。
然而这仅仅是银行理财产品低收益风波的开始。今年,更多的银行理财产品纷纷到期,却频频出现低收益情况,加之国内外资本市场振荡加剧,许多未到期理财产品的结算价也不容乐观。据统计,3月份,共有115款银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到期,6.1%产品到期零收益,10.2%的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率。
诸多产品缘何集体浮亏
今年以来,国际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美元贬值和美国降息,都给投资境外市场的理财产品带来风险。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类型包括结构型理财产品、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参与信托项目的理财产品、与境内新股申购和基金挂钩的类基金产品,以及以国债、央行票据等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其中遭受质疑最多的是结构性产品,这类产品与境外股票、商品、期货、利率等资产挂钩,也是收益率和风险较高的产品。据市场人士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从一些国际投资机构获得这些产品结构后进行资产配置,然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少有对产品结构和市场进行再分析,也没有对产品的风险收益检测数据进行验证。
风险提示不够和信息披露不足也是银行理财产品遭受质疑的主要方面。虽然相对于证券投资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较低,但是各种理财产品之间仍然存在风险差异,而目前,国内理财产品市场的细分化程度低,难以对不同的风险偏好投资者进行差异化营销。而且在产品营销时,银行销售人员过多强调预期收益率,弱化风险提示,也让投资者对产品的预期过高。另外,不少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机制,也未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告知投资者。
市场监管和投资者教育不可或缺
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从2004年开始,短短三四年间理财产品激增,种类繁多,多少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有专家称,目前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适用备案制,市场化的发行方式带来市场繁荣的同时,却忽视了严格的市场审批。银行发行新产品的动力大,却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让银行重视风险,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目前,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所应用的法规都对信息披露、产品设计风险管理、风险揭示等作出规定,但银行执行情况不佳,这也成了今后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最重要的一环。
投资者能承担证券市场的波动,为什么就不能忍受银行理财产品的浮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多数是风险偏好较低的人群,他们基于对银行的信任以储蓄购买理财产品,理所当然地认为产品的收益率要高于存款利息。实际上,目前许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高,因此需要承担的风险也相应加大,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的产品。(欧阳洁)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