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科院金融所发布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称,银行理财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信息不透明、收益率过低等问题非常突出。
随着2006年、2007年两年股市的“牛气冲天”,“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口号响彻神州,然而,踏入2008年以来,海内外股市都陷入了大幅调整。“赚钱效应”黯淡后,消费者对投资理财的维权成为今年“3·15”突出的内容。
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受到的争议特别多。炒股可能会亏钱,炒汇可能会亏钱,买基金也可能会亏钱,这些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偏挑银行理财产品“看不顺眼”呢?
费解:“零收益”是怎么出来的?
据本报记者所了解的信息,投资者不满之处主要如下:不满为何当股市大涨时,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报是“零收益”或“负收益”;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运作信息不够公开透明,设计上也存在瑕疵;也有反映不断向客户推销各种理财产品,而客户经理水平参差不齐,售后服务差;还有投资者反映部分理财产品说明书和合同条款运用了大量公式、术语,理解起来非常费劲,不够通俗。
综合多方面,受到最多质疑的,还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收益情况。
林先生在2006年12月27日买了浦发银行第九期汇理财F2人民币理财计划(以下简称“F2产品”)理财产品,1年之后的2007年12月29日,他被银行告知收益率接近为零。按照合同约定,这款理财产品金额10万元,期限1年,不能提前赎回,预计年收益从0%可达16%,收益支付日为2007年12月28日,根据银行公示,该产品收益率为0.0396%。这意味着1年投资10万元只能获得39.6元的收益。
在翻阅合同时,林先生发现了收益计算公式:收益=最大值[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0%],该理财合同内写明了4只挂钩股票,都是在香港上市的银行股,分别是建设银行(0939.HK),中国人寿(2628.HK),中银香港(2388.HK),招商银行(3968.HK)。而其中某只股票表现值是指该股票1年的涨幅。按照上述公式计算,与F2挂钩的股票只有同时涨跌,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即使几只股票大跌,但只要跌幅相同,仍然可以获得最大收益。 据悉,在此期间,该产品挂钩的股票表现值分别为:建行涨幅32.29%、中国人寿涨幅47.41%、中银香港跌幅2.62%、招行涨幅96.2%。就因为中银香港没有跟其他3只个股同涨跌,因此出现了“零收益”的情况。
无独有偶,深圳发展银行的“聚财宝飞跃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理财产品”也出现了“零收益”的情况,该产品宣传语称,“本期发行的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理财产品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3只优质银行H股表现的一致性挂钩,将让您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可2月2日发布的产品到期公告显示,该产品到期收益率为零。
银行业内人士解释,当初这些产品设计时是考虑到挂钩股票同为金融股,股价波动具有一定联动性,最好股票与最差股票表现应该不会相差太大,因此实现收益的可能性较大。不料,去年港资金融股调整颇大,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中行股价与其他银行股价的差距较大,导致与中行挂钩的产品最后收益为零。
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认为,从收益计算公式来看,投资者获得收益与单只股票走势无关,而与4只股票的整体表现相关。例如上述浦发银行的那款产品最高年收益率为16%,但是由于只有当4只股票涨跌幅完全相等时才能实现,这一条件事实上相当苛刻,尤其在没有涨跌幅限制和有做空机制的香港股票市场。因此产品收益为零的可能性从当初看也相当大。
中外资银行均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缺陷
产品收益不高,这是理财产品被多数人诟病的地方。《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指出,花旗、渣打、东亚、华侨等外资银行的产品也出现了低收益、“零收益”现象。尤其是东亚银行,近3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投资价值极低的产品。
不久前,一位业内人士曾在理财产品的会议上如此感慨,2007年6%以下的收益率水平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是60%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差不多就是在银行贷款利率的水平以下,但考虑到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按照1年来计的,可能比贷款利率还是高些。
报告还指出,信贷资产类和打新股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增加,而联接境外股票、商品、利率和汇率的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在发行银行方面,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甚至因此引发了纠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针对此类问题,有网友在MSN理财大学上建议,如果不能有效制止部分业务人员的误导行为时,行业监管部门甚至可以禁止银行在销售非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时宣传预期收益率。(骆海涛 胡剑龙)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