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海投资者毛先生一年前购买了浦发银行发行的汇理财2007年第一期F2计划——12个月人民币产品,将于今年2月1日到期。
而之前与理财经理通电话时,他被告知产品的预期收益可能为零。
中国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在刚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老百姓的理财意识得到爆发性提升,然而,理财市场和老百姓的理财素质却未能同步提升,由此才出现投资者和浦发银行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的尴尬局面。
银行业人士称,浦发绝不可能是故意给投资者“挖坑”,不可能以牺牲投资者利益来换取自己的收益,因为这事关银行声誉和回头客。如果银行故意拿一款高风险、零收益产品“忽悠”投资者,那纯粹是拿自己的信用玩火。
在否认“主观故意”的同时,也有银行人士称,银行现在都是金融超市,给老百姓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具体买什么产品和服务全由消费者决定。
但这不能算理由,银行不能推掉进货“把关人”的责任。即使是一家超市,它也得为商品的质量负责,货架上不能放低质高价甚至假冒伪劣的商品。
那么,银行的把关水准又如何呢?浦发本款产品赌的是招行和建行股价“同涨同跌”。即使一个A股散户也会觉得这种想法很幼稚。然而,身为上市银行的浦发却在与之相关的国际期权交易中失了手。看来,投资者不能迷信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能力,一定要仔细研究产品的条款和细节。
据了解,与浦发这款F2产品类似的是,国内中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背后都是和境外金融机构做期权交易,买的是境外金融机构设计的产品。在这种交易中,中资银行没有定价权,只能挣到“毛毛雨”一般的微薄费用。这既是广大中国投资者的悲哀,也是中国银行业的悲哀。大小中资银行陆续成功改制上市,在股市上风风火火,其市值今天赶超汇丰,明天赶超花旗,而在基本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上却只是如此水准。
如果2007年是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元年,那么2008年就是居民理财风险教育的一年。理财人士表示,市民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好根据自己的投资理解水平,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的产品。(李若愚)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