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不少工薪族朝思暮想的年终奖、公司分红终于到手了,如何让这些钱不躺在腰包里“打呼噜”呢?
国际金融理财师李智海说,理财理念和成效关系个人和家庭今后的生活质量。应在新年之初对年终奖及过去的收入、支出进行统计分析,并妥善规划收入用途。
理财专家建议,在有资金余力的情况下,可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例如,灵活的机动资金可以做中短线投资,而暂时不用的资金则可以选择国债、基金、投连险或定期定额储蓄。
要理财,先过心理关
年终奖陆续发到手中,让辛苦一年的工薪族的荷包鼓起来。可是我们发现,大多数时候,老板的温情体恤远比不上精明商家们的辣手促销。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诱使我们把年终奖花得精光,就连基本工资也难免搭上不少。个中原因,除了商家太精明、商品太诱惑,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心理账户”在作祟。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塞勒曾提出“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他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就会抱着更轻松地态度花费掉,比如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衣服等物品,作为自己的新年礼物等等。“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就最不经用了。想想那些中了头彩的人,不论平日里多么节俭,一旦中了500万元,也会立马变得豪情万丈,义薄云天。这时,他们通常会有一些善举,比如捐出一部分给贫困儿童。这就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作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1万元的工资、1万元的年终奖和1万元的中奖彩票并没有区别,可是普通人却对三者作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
所以,理财专家表示,知晓心理账户的存在,是精明理财的第一步,它会帮助你理性地消费。有个方法——换位思考,有助于培养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精明的理财者会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决策,比如,如果这1万元是我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工资,而不是彩票中奖,我还会这么大手大脚地花掉吗?
理财三步曲
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不要急于考虑自己应该投资哪些理财产品,如何去投资,而做好投资前的理财准备功课很关键。
首先,要有个理财的理念。众所周知,工作是要获得收入的,理财也会获得收入,让财产为你挣钱,而不是被消费掉或随着时间推移一点点贬值。当一个人的理财收入超过工资性收入时,他的生活会改变,生活水平也将大幅提升。理财不是一次或几次成功的投资,而是长时间持之以恒地执行理财计划,理财需要的时间,这件事做得越早,对今后就会越有利。
其次,确定资金的分配顺序。许多人有一笔钱后,往往会选择消费一下,买一些喜欢的东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痛快一阵后往往又陷入拮据。从理财的角度考虑,这样做并不明智。一般来说,得到一笔年终奖后,应该按以下顺序使用。第一步,先考虑“必须要交的”,包括房贷、偿还信用卡消费支出、赡养老人、到期的债务、子女学费等;第二步是“必须要花的”,包括个人或家庭的衣食住行等必需品支出;第三步是“必须要攒的”,则包括保险、养老金等储备。扣除以上部分后,剩余的资金可以按照个人的意图支配,最好将其用作投资,要知道,早期的投入,就是后来的回报。
最后,熟悉要购买的理财产品,选择适合自已的理财产品。现在市场上各类理财产品非常多,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适合不同的理财产品,不同风险承受能力适合不同的理财产品,没有绝对标准可言。对于年轻的工薪族,应多研究保险和开放式基金;对于经济压力最大的中年人,应该在风险投资和减少债务归还贷款间权衡;而对于即将退休的中老年人,更应该选择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市场上都有,不同产品组合能收到不同的效果。
年终奖的打理要兼顾消费与投资,拿出三成去消费、七成去投资,理性地打理您的年终奖就能使一笔收入发挥“以小见大、全面兼顾、财务梳理、配置资产”的作用。(记者 潘洁)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