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跃上5000点,再加上 “9.11大跌”,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对股市的风险有了深刻的认识。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只能在无风险、低收益的产品 (国债、存款)和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股票)间进行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填补中间的空白,以其收益性和安全性兼顾的特点,极大地拓宽投资的基础资产类别,因而受到广泛青睐,银行理财市场正迅速崛起。各家银行均把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未来业务利润的制高点。
银行理财产品稳健为主
2007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凸现了“求新”、“求变”的特点,理财产品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预期收益率水平显著提升,各种复杂结构的产品数量也在大幅上升。投资者在面对品种繁多的理财产品时常常无从选择,缺乏专业分析依据而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而另一方面,银行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往往在宣传材料中注重突出产品有利的一面,强调各自理财产品的低风险和高收益,忽略对投资风险足够的揭示,银行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较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上半年数据显示,人民币理财产品共240支,占全部产品的31.58%,外币理财产品共520支,占全部产品的68.42%。外币理财产品中,主要以美元和港币为主,分别占外币理财产品的65.96%和26.54%,欧元、澳元及英镑产品占比较小,仅占外币理财产品的7.5%。从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分布情况来看,1年到2年期的产品占绝大多数,可以看出,1年到2年期仍然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的主流产品。1年期以下的理财产品也在陆续增多,占到人民币产品总数的近30%。2年与2年以上的产品数量则较少。从外币理财产品期限分布情况来看,以短期产品为主,1年期以下产品占外币产品的61.16%。其中,6~12个月产品占外币理财产品相对多数,6个月以下的产品占比也达到24.81%。可以看出,短期产品是目前外币理财市场的主流产品。今年以来,高收益理财产品陆续增多,预期收益在20%以上的产品占到上半年理财产品数的10%,但高收益产品的增加并没有改变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特点。2007年上半年,预期收益在5%以下的产品仍然占相对多数。虽然今年连续几次加息,使得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水涨船高,但从整个市场来看,预期收益的整体水平并不高,这也体现了银行理财产品更注重稳健的特点。
为何选银行理财产品?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CPI结果显示,通胀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如果不投资,那么投资者财富一直在“缩水”。一面是通货膨胀,一面是流动性过剩,夹在中间的投资人应该如何应对?理财专家认为,最好的防御措施是持有“随胀而涨”的资产。不过,在流动性膨胀的背景下,近年来各种资产价格的涨幅更大,股票、房产等甚至出现了过热的苗头,未来股价、房价的走势令人难以捉摸。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低风险的安全资产,让财富能够“随胀而涨”,是迎战通胀最积极的办法。储蓄的低收益和股票的高风险显然难以满足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兼顾的特点对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因而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相关链接]
收益性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要素,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通常是不确定的,仅依据“预期最高收益”不足以判定一款产品的优劣。测评根据每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比照同期存款收益,给出该产品的收益性得分。安全性 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投资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应充分认识潜在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通常与某种指标挂钩,风险来自于这些指标的变动。作为普通投资者,对这些风险很难做到准确认知和判断。测评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对理财产品的收益保障类型 (收益固定、收益保底、本金完全保障、本金部分保障、本金不保障)做出评判。流动性 由于理财产品的日益丰富,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供投资者选择,尤其当进入加息周期时,投资者通常要求理财产品有较好的流动性。测评中考量流动性不单从产品协议期限出发,还将投资者可无条件提前终止产品的最短赎回期、清算期、质押条款等因素纳入测评体系。(记者 董天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