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媒体记者最近作了次统计,发现在超过230只投资股票方向的开放式基金中,“重名”现象已经成为基金市场中独特的风景。其中,使用最集中的词语是“成长”、“精选”和“价值”,它们分别出现在18只、15只和12只基金简称中。难怪很多投资者直呼搞不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基金偏偏争相“重名”?因为经营者急功近利,“市场热门什么,就起什么名字”。比如,基金起名字有一定的规范,并非什么词汇都能用。于是,“成长”、“精选”等能直接体现投资价值,又不违反有关规定的词藻被频繁采用。在经营者看来,如此起名既简单,又能迎合投资者需要,何乐而不为。然而,用的人多了,再好的名字也会变得苍白,从而失去对市场的吸引力。
相雷同的产品名称,还可能暗含错误的市场导向。前段时间,部分外省市大刀阔斧整治房地产广告,瞄准的就是那些楼盘名字,尤其是“XX豪宅”、“XX贵族世家”、“XX名流府邸”等凸显奢华、高贵的名称。这不仅影响消费者选择,且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形象,贪大求奢,与和谐社会的本义不符。其实,买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安家”的概念,更需要体现“安居”的意义。在我国的语言文字中,体现“安居乐业”的美好词汇比比皆是,“奢侈豪华”之类的名称淹没了产品个性,拒百姓于千里之外,何益之有?
产品名称雷同,更折射出市场上创新精神的匮乏。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生个孩子都恨不得弄出个好名字来,以求风调雨顺,前程似锦。可如今不少经营者缺乏独创性,或是跟风行业里的其他产品起名字,或是“傍”个名牌、搭个“顺风车”起名字。殊不知,借用别人的人气,而不是用心体现自己产品的特点,久而久之,不仅产品名称雷同,甚至连产品本身也会出现雷同现象,跟风抄袭之风日盛,市场活力随之萎缩。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吆喝,本来就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一个产品如果连展示个性的名字都没有,又怎么能吆喝得响呢?基金不是不可以叫“精选”,楼盘也不是不可以叫“府邸”,但面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名称设定也应当细分,体现出产品特点,才会为消费者所认可。(任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