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追捧的同时,利用基金设骗的“陷阱”也越来越多。目前,早报记者了解的市场上关于基金的骗局有三种:假冒基金公司人士向投资者打电话,推荐股票或私募基金;根据基金信息披露的重仓股,随意猜测基金的净值增长情况;根据所谓的技术指标,妄加推测基金的净买入或净卖出情况。
目前,基金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其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股总市值的25%。作为目前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基金不仅拥有大量的持有者,还拥有对市场较大的话语权,因此各种市场力量出于不同目的,开始制造各种关于基金的“谎言”或骗局。
骗局一:冒充基金公司人员拉客户
几乎在基金发行最火爆的同时,各基金公司网站都出现提醒称,近日有不法机构打着公司名义,向投资者推销所谓“基金”,请投资者不要受骗上当,到基金公司指定销售机构购买基金。
而早报记者的手机也曾接到某外地电话,称其是某基金公司人士,希望早报记者成为其会员,购买其推荐的股票,获利后向其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而早报记者有意向其问到该基金公司有关情况,该人士却一无所知。
还有一些基金公司向早报记者表示,目前有个别投资咨询机构的注册公司名称与基金公司非常相似,不少新基民在对基金公司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这些名称相似的投资机构的客户,而不是真正的基民。一些谨慎的投资者一般会向有关基金公司咨询确认,询问基金公司与该机构存在相关关系。但一些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则容易被相似名称欺骗。
基金业人士提醒投资者,目前基金公司代销资格需要中国证监会的审批,而国内目前具有基金代销资格的,场外交易仅包括银行、券商和基金公司直销中心,基金业人士个人不具备销售资格,其功能仅仅是辅助培训各代销机构,并不会直接向个人投资者打电话拉客户。
骗局二:虚假推测基金净值
随着基民群体的扩大,关于基金仓位、基金净值推测的信息越来越多。经常看见一些网站(甚至是知名的财经网站),在收盘前随时对基金净值作出预测,对于净值推测的科学性,基金业人士表示需要谨慎。
需要谨慎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基金净值的涨跌,只能根据其当时持股情况进行调整,作为基金公司最核心的机密,任何所谓的专业机构,了解基金即时持股信息的可能性为零,而要了解所有基金的所有持股情况,则更是不可能中的不可能,何来基金净值提前知道之说?
第二,一些机构称,其推测来源是来自基金季报,而基金季报只对前十大重仓股进行报告,目前由于市场波动,基金持股集中度(前十大重仓股市值占全部持股市值的比重)非常低,仅掌握前十大重仓股的情况,有何意义?而基金季报多为过期信息,不少基金换手率并不低,过去的资料,如何对现有情况作出准确反映?
事实证明,基金净值预测与实际差距很大。某基金公司日前就网站虚假净值预测发出投资者提示信息称:“近日一些网站基金估值与实际净值差异较大,其估值依据为二季度报告,现具体配置情况已变,请投资者以公司或法定信息披露媒体数据为准。”
骗局三:基金在集体“净买入”?
日前,一些证券报纸经常出现基金净买入的报道,甚至基金当日买入、卖出的数据也精算的一清二楚,一些投资者对此深信不疑,但这些数据的科学性,却也乏善可陈。
值得怀疑的还是信息的来源。目前,国内基金公司有着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流程,基金当日的买卖情况,是仅限于公司内部少数有权限的人知道,不可能为外界所知;而要计算所有基金的净买卖情况,且是公开信息,相当于公然违规,集体向媒体公开披露公司的最高机密。试问,有什么力量能让制度严格的基金公司,集体公然出卖最核心的投资机密?
仔细阅读文章,关于基金整体净买入数据的来源,无非是市场成交量增加、市场持续上涨、做多力量增加、机构持股增加等。
而这些依据,基金业人士称并不值得一提,这个市场中,基金不是唯一的机构,谁能如此精确推算出哪些份额是基金在买,哪些份额是其他机构在卖?这是整体来看,而从个体上分析,比如哪些基金在买,哪些基金在卖?哪只个股是基金在买?哪只个股是基金在卖?这些数据是如何精确统计出的?
对于关注基金、参与基金的投资者,基金业人士提醒,应注意甄别关于基金的“谎言”,要根据相关基金公司网站和公司公开披露信息去了解基金,而关于基金公司对市场的看法等,要以基金季报、中报、年报以及基金公司提供的公开资料为准,一些基金公司还开通了投资人员与基民的定期在线交流,或召开投资者见面会,投资者不妨关注这些活动信息。(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