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那天,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大波折,从4000多点跌至3900余点。但38岁的居家太太张丽(化名)硬是不为所动,追加投入股市两万元。“这正是抄底的好机会。”她是这样理解的。她住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个高档楼盘,5个月前刚刚在一家证券营业部开户。
就在当天,她的父亲张立强作出了相反的选择,他把一只股价已经涨了一倍的股票卖出,减仓过半。
在随后的几天内,股市依然向上。张丽在5月15日的损失很快得以弥补。即使在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罕有地同时上提银行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股市也没有停止上涨。
“这让我有些看不懂。”72岁的张立强疑惑地说。
像张丽这样的新股民正以其父辈无法理解的方式大批涌入股市。据中国证券结算登记有限公司的数字显示,截至今年5月21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已达到9839.32万户。
有人评价这批新股民是一群“幸运的盲目者”。和经历过几年套牢的老股民相比,他们没有经历过股市风险,甚至不熟悉股市的基本知识,但又总是信心满满,同时对技术性分析不屑一顾。
张丽就是这样的一个新股民。她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息、网络聊天的方式从朋友圈子中获得股市的各种小道消息,然后再作出投资决策。她说:“我看不懂也不想看那些数据,你要相信自己的朋友。他们比技术分析更可靠。”
但是在半年前,张丽还仍然认为股市是老人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当初她鼓励父亲进入股市,目的是为了让他退休后不至于太寂寞。
在过去几年,张丽一直把精力放在上海的楼市上。在2004年上海楼市最热的时候,她拥有4套房子。一年后,她将其中的两套房子在房价最高点出了手。
整个2006年,她并不为热闹的股市所动,但到了去年底,她发现周围的人基本都成为股民,大家的兴趣已经从谈论楼市转向股市。于是在今年春天,她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将第一笔2万元的资金投入股市。她那时甚至还不知道PE(市盈率)是什么意思。
在她刚进入股市的那段时间内,父亲张立强每天中午都很兴奋地打电话指点她。“不要去买那些业绩不好的股票。”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但张丽却不理会父亲那一套。“业绩不再是主要的,要看有没有好的消息面。”她的一个朋友告诉她应该买入前天涨停的股票,因为第二天这些股票大都会继续上涨。张丽发现这个办法屡试不爽。
看到女儿反其道而行之,张立强忧心忡忡。“你这样会被套住的。”他告诫女儿,他自己则坚持选择适合做长线的股票,同时还订阅了5份财经类报纸,喜欢基于数据的分析。他一般去附近的证券交易所大厅打发一天的时间,拒绝使用网络交易。
而张丽认为父亲的这种做法是没有与时俱进。她用业绩来说话——父亲在10年时间内,在股市投资了10万元,只获得了10万元的收益,而她自己在开户两个月的时间内,两万元的投资带来80%的收益率。“事实证明,老一套不合时宜。”她说。
她的方法是尽量扩大消息面的圈子,在她的网络聊天软件上,有10个聊天群,主题都是关于股票的。她把这些消息收集过来,然后再加以甄别。甄别的主要指标就是某个信息被重复的次数。次数越多,真实性就越大。几个月后,她发现这个办法失手率很低。
但也有尴尬的时候。她的一位名为阿飞的网友在谈论起一个报社编辑时充满崇敬,认为这位编辑是拥有第一手消息最多的人。他说的这位编辑恰恰就是张丽的一位朋友。几天前,这位编辑还对张丽夸奖了阿飞,称赞他是他见过的消息最快的股民。
张丽仍然信心满满。本周二,她又将5万元扔进股市。到底什么时候该撤呢?一个朋友告诉她:“等你父亲那一辈老股民也疯狂起来了,我们就得撤了。”(黄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