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是理财产品销售的淡季,各银行推出新品的速度放缓。但牛年银行理财产品开局“不牛”,收益和发行双双下降,值得各银行引起注意。
牛年第一个工作周,股市量价齐升,显露出牛气。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产品却开局“不牛”,发行数量萎缩,预期收益率也随降息而走低。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1月31日至2月5日,15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40款理财产品。其中,外币理财产品发行了22款,市场占比为55%。专家指出,理财市场出现外币理财产品发行多于人民币理财产品,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八二”现象。但这并不表明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将大幅增加,因为多数外币理财产品是银行按照其发行规律进行销售。相比之下,人民币产品的发行出现了萎缩。以去年热门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为例,一周内只有3家商业银行发行了3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
人民币产品的发行萎缩,是多种因素所导致。去年12月以来,被专家誉为信贷增长进入“冲锋期”, 预计今年1月将有9000至1.5亿元贷款投放以追逐政府扩张性项目,可比口径下增速预计近20%。这意味着信托融资的需求减弱,企业可以更多通过银行信贷解决资金问题。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歇息”,与银行信贷冷热呈明显的“跷跷板”现象。与此同时,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也遭遇阻力。专家指出,近期票据贴现利率与定期存款利率基本持平,使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没有了卖点。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2月份发行的4款票据融资类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1.9%,而1月份24款公布了预期收益的同类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为2.4%。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滑,在近期尤为突出,有的产品还赶不上存款利率。去年12月下旬,上海某银行发行的一款1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1.32%,扣除管理费后的实际年收益率为1.08%,比1.35%的7天通知存款利率还要低。记者查到,该行2月9日起发行的一款1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反弹”至1.65%,年管理费率降至0.18%。但就1.47%的实际收益率而言,与7天通知存款利率太“靠近”。显然,收益比较优势偏低的理财产品,很难获得市场追捧。而且,当前银行存款呈现定期化特征,银行理财产品则以短期产品为主,后者虽有流动性优势,但与理财需求不合拍。
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去年1月,股市尚未露出转熊迹象,国际上商品期货牛劲犹存,各银行发行了大量浮动收益类产品,挂钩股市、期货市场、商品市场等。随着市场牛转熊,风险厌恶情绪占据主导,非保本的浮动收益类产品逐渐淡出,改由保证收益型产品唱主角。然而,由于收益随降息而大幅下滑,保证收益型产品与储蓄存款间的比较优势减弱,产品销售也不及去年降息前那样抢手。
该人士称,春节前后是理财产品销售的淡季,各银行推出新品的速度放缓。但牛年银行理财产品开局“不牛”,收益和发行双双下降,值得各银行引起注意。理财产品销售,是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假如今年同时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经济增长低迷,存款利率低位徘徊,二是股市难有大的起色,银行理财产品有可能面对“寒流”。前者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难有表现,销售缺乏卖点;后者则使银行无法大量重新推出浮动收益类产品,像去年打新股产品那样的抢手货,只能较长时间暂停发售。(记者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