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欧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影响,一度被投资者视作“香饽饽”的欧元理财产品也丧失了其原有的魅力。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采访获知,由于投资回报可能不如之前稳固,银行推出欧元理财产品的热情也已大不如前。
信达证券产品设计与研究主管刘明军认为,在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的环境下,投资者在选购欧元理财产品时应慎重甄别。
市场现状
欧元理财产品滞销
“眼下市面上的欧元理财产品已经不多见了。”昨天,一股份制银行的产品经理向记者介绍,自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来,多家银行纷纷选择推出了欧元理财产品,并受到市场热捧。这主要因为:相比于美元,欧元对人民币升值态势明显。投资欧元理财产品不仅可避免汇兑损失,还可获得汇兑收益。此外,相比于国内银行提供的欧元存款利率,各银行推出欧元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投资者可借此获得额外收益。
花旗银行一名客户服务主任近日对记者表示,由于欧元目前在市场上波动较大,银行最近并未推出有关欧元类的理财产品。另有不愿具名的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之前欧元对人民币一直升值,欧元理财产品成了抢手货,但现在欧元理财产品已出现滞销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包括中信、交行、工行、中行、建行、光大、民生在内的多家银行均纷纷推出欧元理财产品,而最近一段时间,推出同类产品的银行已并不多见。以本月为例,市场上推出的欧元理财产品数量仅占到外币理财产品总数的不到两成,大部分份额被以美元、港币为投资本金的理财产品所占据。
发生原因
欧元对人民币贬值
一度风光无限的欧元理财产品为何被边缘化?
信达证券产品设计与研究主管刘明军解释说,欧元对人民币最近两个月以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贬值态势,若此时仍选择欧元理财产品,投资者则须为汇兑损失买单。此外,从往常的经验来看,部分银行推出的外币理财产品会采取挂钩式的设计,或者与衍生产品有关,在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投资都隐藏着较大风险。
光大银行的一名产品设计经理对记者表示,在目前情况下,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银行不会贸然推出风险系数较大的外币理财产品。
记者随即致电招商银行客服人员询问相关情况。对方表示,由于目前市场上行情不是很好,该行新推出的欧元等外币理财产品基本上都向投资者承诺本金保障,投资标的也选择了信用等级较高的外币债券,投资期限一般都在几个月内,属于相对保守型的理财产品。
未来趋势
欧元短期内仍将看跌
对于欧元的这波走势,中行全球金融部分析师石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欧洲央行还可能采取减息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届时欧元汇率还会进一步下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已形成贬值趋势,预计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将在9.1元—9.8元之间波动。
东方尚智外汇分析师许胜利认为,中期来看,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会出现部分投资者担忧的急速升值。
刘明军认为,区别于美国,欧洲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不是很大,长期来看仍将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形下,中长期内,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当前对策
最好选择保本型
手中有闲置欧元的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呢?
刘明军表示,目前市场上银行给出的理财产品设计十分复杂,投资者在购买前应仔细甄别。
首先,最好选择保本型设计的产品。只要仔细阅读产品销售宣传单或询问银行理财经理,即可获得明确答案。其次,尽量减少购买与衍生产品等挂钩、有杠杆概念的结构型理财产品,选择投资标的相对简单、安全性较高(如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等)的理财产品。第三,选择的投资期限不要过长,最好在几个月左右。最后,不要过分迷信银行宣传的预期收益率。通常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所宣布的预期收益率是根据历史市场表现得出,并不能全面反映后期走势。
“被套者”不必急于斩仓
之前已购入欧元理财产品,却又“被套”的投资者又该如何操作呢?
刘明军对此表示,从以往市场上推出的欧元理财产品来看,大多数的投资期限都不是很长,较长的也在一年左右。依据目前市场对欧元中长期维稳的判断,投资者若购买了投资期较长的欧元理财产品,可以不必急于斩仓,因为这可能带来额外的提前赎回费用。而基于此,手中目前有闲置欧元的投资者,也不用忙于结汇。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次贷的未来发展态势尚未明朗,若市场对欧元的后期走势产生新的预期和判断,投资者则可依据实际情况择机进行斩仓、结汇等操作。
专家观点
银行理财产品应主打低风险
作为理财产品的销售方,银行应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投资者利益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未来银行的理财产品应该以低风险或者稳健型产品为发展重点。
首先,从银行的性质来说,其在社会中的信誉非常好,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很多客户都是银行的存款人,这部分客户基本上都是稳健类的投资者。其次,从银行现有的专业水平而言,中国现在的商业银行一直是分业经营,包括在银行里做金融市场投资的专业投资者,而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却是五花八门,相对欠缺的投资水平可能导致对理财产品的把握不准。从现有的资源来看,银行应该多推出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最后,本着对投资者负责,对自身声誉负责的考虑,银行工作人员在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前,应对投资者进行风险压力测试,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推荐相匹配的产品。(记者 陈琰)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