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缺乏新发品政策风险渐显 银行理财产品熊市难行

2008年06月24日 11:26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这是一个理财产品的“两难”时刻:风高浪急的资本市场上,银行理财产品研发能力遭遇空前挑战,投资者也面临着更加困难的选择。国内银行从2004年开始开展理财业务,现在从数量看,银行理财产品已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理财市场,今年预计会轻松超过3000款,资产规模达到一万亿元左右。但上半年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改变了银行理财产品搭牛市顺风船的好运,理财产品今年似乎路路难行:QDII、打新产品、信托贷款类等产品各有困难。

  打新产品:高收益已成奢望

  打新股理财产品是目前随市场调整受到冲击最大的一类银行理财产品。据统计,5月份银行发行了383款理财产品,其中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只有两款,与最高点时的超过40多款产品相比,银行新股理财产品实际上已经遭遇了倾覆。

  缺乏了新产品发行的支持,尚在运行的打新理财产品也丧失了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尽管此类产品仍然维持着11%左右的收益率。A股市场的调整成为导致银行打新理财产品濒临“退市”的直接原因。

  2007年,新股上市首日大多大幅上涨,300%甚至400%的首日涨幅并不鲜见;尤其在8月份,宏达经编、中核钛白上市首日分别大涨538.1%和500.9%,随后上市的方圆支承首日大涨478.8%,荣盛发展、西部材料、北纬通信和江苏通润首日涨幅也在200%到400%之间。

  这样的行情之下,银行打新产品赚得盆满钵满。统计显示,银行打新理财产品2007年平均收益率达到惊人的18.5%,部分产品甚至超过30%,一举夺得“收益率之王”的称号。但今年以来,市场一路震荡调整,新股先是上市首日涨幅缩小,随后是破发股票出现,打新理财产品失去了生存空间。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打新股理财产品发行萎缩趋势明显。前5月发行量分别为40款、35款、23款、5款、2款。收益率也从1月的逾17%下降到10%左右。但研究人员认为,银行打新股产品的此轮调整或许不仅仅是随市场行情调整,这也许意味着长期的理性回归。

  众所周知,去年银行纷纷发行打新股产品,加入“炒新”,这加剧了新股首日股价的不稳定性,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一现象引发了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是否合理的巨大争论,以及众多关于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倡议。为控制这一现象,曾传出消息称监管层准备对银行理财产品打新实施限制,然而市场调整不期而至,相关举措未能出台。

  但这方面的监管却已经成为打新理财产品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投资者不应再寄望于爆炒新股卷土重来。打新理财产品首先依托于市场火爆,更需要面对政策监管风险,但从市场稳定发展和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角度看,打新产品恢复高收益似乎已成奢望。

  信托贷款产品:政策风险渐显

  相对于打新理财产品,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则需要面对更加直接的隐忧,而这类产品恰恰是继打新股理财产品之后的新霸主。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的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银行信托联合发行、银行主导,另一种是信托主导。银信合作的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已经成当前理财产品霸主。

  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是保本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在剩余294款浮动收益产品中,有222款产品为投资信贷资产与票据资产的信托类理财产品。从投资数量看,信贷资产类投资在信托类理财产品中的占比已接近85%。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陈巍分析,从2008年3月开始,贷款类银信产品与投资于信贷资产的权益类银信产品发行数量占银信产品总数量的比例均大幅增加,4月贷款类银信产品的发行数量达到了银信产品发行总数的50%。5月份这一数据进一步攀升。

  研究员分析,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之所以在今年中期成为理财市场的霸主,主要是由于紧缩货币调控政策下,企业资金需求加剧但银行信贷总量控制严格,这导致了市场创新需求,银行实现了表内业务向表外转移。

  不难发现,这一类理财产品即是紧缩调控政策下出现的投资机遇,但也与紧缩调控政策精神背道而驰。研究员承认,信贷类理财产品的确存在政策风险,监管层存在堵调控漏洞的可能。

  不乐观的是,目前已经传出了监管层将规范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消息,叫停银行对融资产品的担保就是其一。没有了银行担保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仍然可以继续发行,但对投资者来讲,显然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对银行来讲,取消担保也意味着对风险的监控。去年11月,银监会已经要求对信托计划、保险公司收益计划、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不再出具担保。在信托贷款类资产已经成为银行重要理财产品的情况下,这类名为理财产品,实际在表外实现了贷款功能的产品,其中包含的风险应该如何划分定位已经被摆在了桌面上。

  一个乐观的信号是,银行已经对产品投向进行调整。从5月的投资领域看,只有1%的资金投入了房地产领域,这显然是一个适应当前市场风险情况的重要调整。

  QDII产品:持有赎回左右为难

  QDII产品业绩反弹,该赎回还是持有?这成为摆在投资者面前的两难选择。QDII产品本为分散投资风险而出现,却在出海后风险不断,直到现在仍然深陷净值的泥潭。

  根据普益财富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0日,长期追踪的四家银行发行的25款产品中,只有4款产品保持了正收益。其中正收益产品的收益率最高为8.36%,最低只有1.85%。跌破净值产品中,有14款产品收益率低于-10%,有5款产品收益率低于-20%。其中,收益率最低的一款产品为-23.88%。而根据截至5月30日对56款QDII产品的统计数据,正收益的有20款,负收益的有36款,QDII产品仍然深陷收益泥潭。目前银行系QDII业绩基本维持了这一趋势。截至6月17日的统计数据显示,8家中资银行的31款产品中有5款净值跌去20%、15款在10%以内,其余缩水介于10%和20%之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A股市场的大幅调整,银行系QDII产品的表现目前可视为基本稳定,而且少数产品实现了正收益。例如农业银行目前有3款QDII产品的净值为正,其中一款产品甚至达到1.25元,其余两款在1.1元以上。统计显示,这几款产品在5月底之前就维持在这一水平。

  但对投资者来讲,选择赎回还是持有仍然是一个难于选择的问题,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值得投资者担忧:一方面是国际市场的震荡,QDII产品的潜在风险仍然很大;更重要的是,国内银行对QDII产品的整体把握能力仍然比国外同行要差。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目前多是由国外银行研发,国内银行只是充当了批发零售的打工者角色,赚取微薄的代销费用。

  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难于选择的时刻,国内A股市场大幅震荡比国际市场震荡更猛烈,QDII的价值又具有了重新考虑的必要。

  但业内专家认为,QDII产品的未来发展路径对银行来说要明确得多:由于国内银行对QDII的把握能力整体低于国外银行,增强研发能力仍然是国内银行的重要任务。(孙闻)

编辑:杨威】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日关注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