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中信泰富 常振明:"救火队长"因棋而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接手中信泰富 常振明:"救火队长"因棋而变
2009年05月06日 10:14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继成功带领嘉华、建行扭亏为盈后,临危受命接手中信泰富,首粒落子获市场认可

  4月8日,受累投资港元外汇衍生品失败,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在压力之下宣布离职,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临危受命,接任中信泰富(00267.HK)主席和总经理一职。常振明上任仅仅两周,中信泰富就有大举动:以19.8亿元价格售出持有的北方联合电力20%股权。

  消息一出,4月22日中信泰富股票上午猛涨超过半成,为当天表现最好的蓝筹股。分析人士指出,这是“救火队长”常振明在中信泰富落下的第一粒子:收缩战线,一切为核心业务让路。

  挽救嘉华危局成大名

  常振明在金融界“救火队长”的称号源于他成功挽救嘉华银行。

  1999年的一天,原香港经济导报记者在纽约嘉华银行大堂,发现大堂的镜框里面空空如也,嘉华银行行长金德琴手书的“嘉华泽唐”不见了。他赶紧回去上网查看,就看到了金德琴被送司法处理的消息。

  金德琴历任中国银行总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局长,在他65岁的时候又被中信董事长荣毅仁请出山,让他担任香港嘉华银行行长一职。这位将嘉华银行从挤兑状态拯救出来的人,利用职权为自己捞取了共计3932万港元和159万美元的私利,最后身陷囹圄。有报道称,金德琴给嘉华造成了60亿元的损失,使后者濒于破产。

  金德琴出事后,中信实业银行老行长洪允成前去救火。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2004年2月刊载的报道,当时的中信嘉华不良资产率为35%,是全香港第一。按5级分类法,最少要为这些不良资产准备近10亿的拨备,但当时嘉华拨备前利润仅有6个多亿,由此生出4亿亏空。

  直到2001年,嘉华银行仍然在为生存而努力,洪允成在5月3日宣布退休。次日,常振明被委任为中信嘉华董事;7月6日就任总裁兼行政总裁。

  常振明上任没多久,嘉华再生事端。中信嘉华执行副总裁张铭千涉嫌与中信嘉华银行1600万元诈骗案有关,被香港廉政公署调查而遭停职,9月2日,张铭千跳楼自杀,中信嘉华的声誉再次因为罪案而被“污染”。

  这并没有影响到常振明上任以后对中信嘉华大刀阔斧的改革。同年11月,嘉华银行斥资42亿元收购了华人银行,使中信嘉华的规模和业务大幅扩大。2002年上半年,中信嘉华净利增长22.6%,并从此走上良性发展。常振明也由此一举成名。

  转入建行二度“救火”

  在拯救嘉华一事上,常振明本身扮演着中信大棋局一枚棋子的角色,由于在恰当的时机被放在了恰当的位置,这个棋子盘活了整个棋局。他回忆说:“我的任务就是通过谈判和各方面的协调,尽可能使损失减小。这就像下围棋,局部已经注定要亏损时,我们要做的是尽快地埋头做好善后工作,然后再把头抬起来。”

  2004年,建设银行“张恩照案”爆发,7月20日正陪同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在加拿大访问的常振明被紧急召回国。3日之后即被调任建行行长。

  嘉华银行规模小并且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但建行却是一个拥有30万名员工的国有大银行。并且常振明是做投资银行业务出身的,从嘉华调到建行这艘巨舰掌舵,难免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他在一次接受《华人世界》杂志采访时透露了自己的心声,“投资银行一年做一两个项目就可以了。但是商业银行每天都有几千万笔交易。投资银行一年就赚一笔钱两三亿就够了,员工也少。建行有30万员工,如果按一个家庭三口人来计算,相当于100万人的生活,所以我们的责任很重。”

  常振明进入建行之后,将中信的那套讲究效率的商业化管理方式带进了建行,迅速赢得了建行员工的好感。有人回忆说,此前领导主政建行的时候,各位分行长要向他们汇报工作,必须通过秘书或者行文,而常振明到了建行之后,直接给了每个人一个电子邮箱地址,说有事请直接发到我邮箱,我会天天看的,并且下级业务部门的请示汇报也是很快作出回应,给人留下“务实”的印象。

  此后在建行的两年时间里,他带领建行完成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及海外上市等阶段性目标。到2006年3月初,建行股票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港股,市值排在全球上市银行的第七位。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