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风,吹进老总腰包
业务量减少,营业额降低,工资缩水,福利削减……全球经济危机下,企业高管的薪水是个敏感的话题。企业的日子不好过,被称为“打工皇帝”的企业高管们,也面临着降薪的考验。
财政部4月9日发布通知,要求规范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分配,国有金融机构在清算2008年度高管人员薪酬(指税前薪酬,包括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社会保险、各项福利等)时,按不高于2007年度薪酬的90%的原则确定。这是继财政部于2月份发文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税前收入280万元之后,我国再次规范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薪酬。
高管降薪风潮从金融业席卷到更多行业,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心态也随着薪涨薪跌而微妙变化,他们中的一部分,正在经受“去”与“留”的考验。(应被访者要求,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年收入少了15万元,15%降幅是忍受极限
“工资以年薪计,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利润提成比以前降了30%。”许郭军是萧山一家事业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今年46岁,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5年。
2004年起他就拿着25万元的年薪,加上利润提成年收入超过70万元。“做副总起,去年收入最少。和2007年比少了15万元左右。”
1995年许到这家集团公司时只是个工地施工员,月收入只有1500元。“当时对文凭学历的限制没有现在高。”他说,正是这种宽松的规定给了学历不高的他提升的可能。“1997年被调到前期销售部做主管,收入上第一次超过3000元/月。”尽管现在看来这样的待遇并不算太高,但在当时这已经“很有工作动力”了。之后他还陆续担任过房产部的经理、房产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等。
“2004年成立事业投资集团时,我开始担任集团副总经理,25万的年薪也是当时确定的。”当时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他尽管不愿意透露公司顶峰时期的总经营业绩,但他肯定地告诉记者,计算单位以亿元计。“公司高层的收入和业绩直接关联,效益奖第一次达到固定年薪的2倍左右。”这是一个顶峰,总公司的中层管理以及子公司的副总级别以上的管理人员年收入均超过40万元,他当年的收入也超过了80万元。
许先生说,好日子一直延续到去年的11月。“当年1~8月和2007年基本持平,9月份开始出现小幅下落,11月开始业绩降幅超过18%。”他说18%的比例是一个近乎让人恐慌的数字。“按集团要求,各个公司开始主动出击,去主动揽活,节约管理费用,但效果并不理想。”今年2月中旬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12月的销售收入只有全年收入的10%弱。“而往年这两个月应当是销售旺季。”
公司中高层进行了2天的会议,确定这些管理骨干的2008年收入将比前一个年度下降15%——以许郭军的收入换算,当年他至少减少了15万元。
“今年情况还在恶化。”他说,尽管公司各个管理层都在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但如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么今年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还会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他认为,15%的薪酬降幅是管理人员的接受极限,一旦超过这条红线,不少员工都可能会选择离开。
老总带头放弃35万效益奖
卢晓亮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回家了,这是他第一次在没有出差时这么久没有回富阳。他是杭州城北一家板材公司的总经理,为了拓展新业务量,他尽可能多地留在宿舍。
公司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在国内设立了8个分公司。“金融危机爆发后,管理层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市场、减少支出。希望今年能把盈利稳定在去年的80%以上。”
但一季度的数据却显示,这个目标阻力不小——公司的净利润还在持续降低。“具体数据不方便说,但和去年同期比下降超过了8%。”即使是拿4%的年净利来发放奖金,对员工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情况迫使公司“以动应变”:管理、一线员工比从1比7变成1比10;原先打算在中西部上马的2个分公司建设全面停止……
“去年我能拿到近35万元的效益奖,但我主动放弃了。”他的主动放弃成了标杆,降薪降酬得到比较好的施行。“调低高管薪酬,每年能节约近400万元。”他说公司所有员工要同心协力才能渡过难关。
卢提供的“公司薪金、福利调整表”显示,从今年3月开始,公司17个经理级别以上人员年薪平均降低了10%。这一份由他自己审查过的调整表使他年薪减了2万元,月油耗、高温、加班、出差住宿费分别降低了500元、300元、400元、1050元。
当去年的总销售额比2007年降低了近2000万元的时候,他就主动和董事长商量降低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尽管他并没有说如果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的话会如何打算,但记者能感受到他的担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