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家A股公司去年公允价值损失258亿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1047家A股公司去年公允价值损失258亿元
2009年04月16日 07: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截至4月15日,已经公布年报的1047家A股公司中,有307家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共计损失258.14亿元;而这1047家公司在07年年报披露的公允价值损益为实现收益128.3亿元。

  根据年报数据,截至去年底,上述1047家公司仍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2896.82亿元,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28635.56亿元。由于今年一季度上证指数上涨了30%,大部分个股股价上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为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贡献利润。

  利润增长受拖累

  根据新会计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采取公允价值变动计价,这些项目可能对公司当期利润造成影响;而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中,影响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互相持股下的交易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

  2008年,上证指数从5261点一路下滑至1820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在307家存在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中,只有61家公司获得收益,其余246家公司均出现损失。根据计算,2008年末,这307家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净利润的贡献为-5.36%,而2007年的贡献为0.47%。

  自从新会计准则要求部分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价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断成为股市的放大器。在牛市中,交叉持股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通过公允价值计价形成循环放大的效应,股价上涨和业绩提高相互推动,在上市公司真正主营业绩没有任何变化的前提下,其股价可以大幅度地上涨,有如07年的雅戈尔(600177);而一旦进入熊市,股价下跌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拖累业绩增长,令部分热衷于二级市场投资的公司“成也公允,败也公允”。

  尽管公允价值变动带来损失,并不必然表示公司在股票投资上蒙受了亏损,但公允价值的减少肯定会导致公司当期利润减少。除金融类公司外,中煤能源(601898)公允价值变动的损失最大,共损失14亿元,主要由于公司所持“中国远洋”股价下跌,而上年同期其公允价值变动实现收益约17亿元;而公允价值变动获益最多的中国石化(600028)获收益39.69亿元,却不是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获益,而是可转换债券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一季度公允价值贡献利润

  今年以来,市场开始持续上行,截至3月31日,上证指数收盘点位为2373点,比2008年12月31日的1820点上涨了30%,期间除前期长期停牌和去年末涨幅偏大的部分个股出现下跌之外,大部分个股上涨。

  二级市场股价的上升,使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从中受益。根据Wind统计,已披露年报的公司中,共有242家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共计2896.82亿元。假设一季度该部分资产没有发生变化,按照上证指数的涨幅,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增值869亿元。

  根据天相投顾截至今年2月12日的统计,除信雅达一家公司由于持有盐湖钾肥的股票持股市值出现小幅缩水和三一重工等13家公司持有证券期间未交易持股市值未发生变化外,其余公司持股市值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持股市值增加超过亿元的个股有三家,分别是中国人寿、中煤能源和中国中铁,有12只个股持股市值增加在1000-9000万元之间,40只个股在100-900万元之间,50只个股低于100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对一季度业绩的贡献已经在部分公司的业绩预告中有所体现。合肥百货(000417)称由于公司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一季度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81.48万元,而去年同期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782.77万,该因素使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864.25万元。公司预计一季度实现净利润约4000万元,同比增长约60%。北京旅游(000802)今年第一季度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与2008年第一季度相比增加590.12万元。华胜天成(600410)、博瑞传播(600880)也受益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均预增50%以上。

  天相投顾的研究表明,部分去年一季度盈利规模小或受累于持股市值缩水业绩出现下降或亏损的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受益股市上涨的情况或将比较明显。去年一季度盈利规模小使得今年较少的盈利即可能使业绩大幅增长,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一项在此影响显著。去年一季度股市大幅下跌,不少公司的业绩受累于持股市值缩水而出现下降或亏损,而今年此一项将对公司业绩起到正面影响,一正一负两个方向的作用加在一起,这种影响也比较明显。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