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关于这次会议我是比较关注美国的媒体,咱们现在一起跟观众看一下两条媒体的评论,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一个就是美国广播公司说,各国领导人在伦敦达成的协议,可能会重写资本主义的规则,而这在一年前是没有人会考虑的东西。澎博新闻社的一篇文章说,世界领导人朝着新的世界秩序迈出了最大的步伐,而这个新的世界秩序不那么以美国为中心,而且对金融业实行更为严格的监管,国际机构和新兴市场在其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那么你认为这次会议的意义真有这么深远吗?它真的是建立一个世界新秩序的开端吗?
白岩松: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情况是,在美国反而这样的声音会更高一点,这反映出了在美国自身的担心,而其实你在中国或者在其他一些国家,这个声音并没有那么强烈,虽然可能在法国和德国领导人的声音发出的很强烈,我也注意到昨天晚上CNN始终那样一个直播的特别报道,它的大标题就是“世界新秩序”,但是我觉得他后面可能缺了问号,一定会进行相关的改革,但是是不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秩序,我觉得也许谈论它还有点过早。比如这次奥巴马在G20峰会上谈到了这样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他说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正在慢慢地复苏,当然你可以找到另外的答案,比如说连他最忠实的盟友——布朗首相都已经批评了去年的G20华盛顿峰会,但我觉得不要仅仅把它当成对美国的批评,也可以当成G20峰会第一次相聚的时候,大家还没有太多的经验。
我们现在谈美国,它慢慢成为不再是一股独大了,好像谈得有点过多,我觉得这一点还有点早,它可能过去对世界经济的控股,比如说70%现在可能变成60%或者55%,别忘了还具有某种控股性,我们是看到了一种衰减,但是这种衰减还没有到一个失去控股权的地位。
主持人:
刚才你谈到奥巴马,奥巴马个人的风格肯定跟原来的布什总统是截然不同的,从你个人的观察来看,你认为这次会议,他之所以有现在这个成果,跟奥巴马个人的作风有没有那么一点关系?
白岩松:
我觉得奥巴马只是个人的观察,我注意到他在G20峰会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世界要共同面对这种危机,要有很多的国家来共同想办法去应对,他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这跟他上任之后,比如让希拉里进行穿梭外交的时候,包括伊朗,包括以色列等等各方面的声音他都要学会聆听,先聆听再拿注意,这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改变,我觉得奥巴马可能会拉开一个多极时代的开始,而不意味着在多极时代当中美国的地位会得到非常大的衰减,我觉得不是这样,但是美国有必要开始学会聆听了。
主持人:
观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新闻频道在美国华盛顿直播的《新闻1+1》,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G20峰会。其实从金融危机开始之后,有些人提出,要解决金融危机或者要拯救全球的经济,很多人寄希望于G2,也就是中美两国的合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见。
(播放短片)
解说:
这一瞬间尽管已经过去了五十多个小时,但仍然是全球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内容。两天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的第一次会晤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中国和美国也是目前全球瞩目,带领世界走出金融危机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两个大国究竟会如何携手走出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必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目前,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相互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在这次会晤中,除了双方一致同意要共同努力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之外,会谈最受瞩目的一个成果是,两国元首宣布,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并希望通过加强接触和对话,使两国关系在现有坚实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并确定首轮对话将于今年夏天在华盛顿举行。
在此前,中美两国共有六十多个磋商机制,布什总统执政时期的战略对话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是双边交流的两个重要机制,相比较起来,这次提出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字数增加,而是显示出中美两国对加强合作认识的加深,以及两国合作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新高度到底体现在哪里?就在昨天下午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做出了回答,首先从级别上,以前的战略经济对话是双方各自由一位元首特别代表来主持,而在新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两国元首各任命了两位特别代表,分别来主持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也就是说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被提升到了同样重要的高度。其次从频率上,以前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一年举行两次,今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原则上是一年一次。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究竟如何推动中美关系进入新航程?这是否说明从此中美关系将更加紧密强劲?在此次的会晤中,中美两国元首达成了许多共识,奥巴马也接受了邀请,将于今年下半年访问中国,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情况之下,中美作为两个主要经济体究竟该如何共同面对,在此次卓有成效的会晤之后,中美两国面前的道路又究竟该如何携手,实现积极合作,全面地走下去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