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选址花落谁家?
与一期四大战略油储基地从一开始就公之于众有所不同,二期战略油储项目的选址名单尽管去年就已划定,却至今秘而不宣。
本报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迄今为止传出过欲建战略油储基地消息的地区多达15处,包括甘肃兰州、新疆鄯善、河北曹妃甸、天津滨海、广东广州、广东湛江、广东汕头、深圳宝安、辽宁锦州、辽宁铁岭、福建泉州、重庆万州、海南洋浦、山东烟台、黑龙江大庆林源等。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曾透露,甘肃有望成为第二批、同时也是西部第一个战略油储基地。
泉州市泉港区委书记游祖勇此前在上海表示,泉港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也公开表示,海南正在筹备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且正与国际石油财团进行洽谈。
另有报道称,天津滨海新区的石油储备基地已开始了建设。据称,这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石油储备基地,不仅包含500万立方米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罐,同时也包括超过500万立方米的商业石油储备罐。
去年,总库容达100万立方米的中石油新疆鄯善原油商业储备库工程正式开工。在新疆当地媒体报道中,这座储备库已成为“我国在西部开建的第二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工程”。此外,重庆万州则据称在打造国内最大的成品油储备库。
此外,广东也在悄然筹备两个大型石油储备项目,一是“国家原油成品油储备工程”,二是“国家成品油储备深圳基地”。据称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在积极上报申请国家级项目。
对此,潘家华表示,鉴于一期四大基地都建在沿海,二期基地将大多设在内陆,如新疆、甘肃、陕西等地。“这些地区都有望得到考虑,尤其陕西是国内重要的油气中转站,理当进入战略油储基地的候选名单。”
“事实上,战略油储基地建设与中国整个石油安全战略密切相关。中央不会只考虑在东部建基地,因为这不符合石油安全的战略全局。”资深石油专家韩学功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各地对兴建战略石油储备库的热情十分高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石油储备基地的投资额巨大,其不仅可为地方GDP作贡献,更可能在今后的运行中带来可观的税收。对这种既可做政绩也可拉动经济的项目,各地当然要积极争取。
“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是石油需求量、运输成本及交通。”林伯强表示,工业发达、用油量大的东部地区是首要考虑对象。同时,因我国石油储备基本从国外进口,而西部尤其是新疆靠近俄罗斯、哈斯克斯坦等石油出口国,也是储备基地的理想选择。“中国是一个大国,关键是要有一个合理布局。”
四级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启幕
无论选址结果如何,石油储备基地二期项目建设今年启动当无疑问。与之相应,各地的商业储备建设也在大力推进。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上月就表示,中国应鼓励企业利用闲置的商业库容,增加石油储备。
而这一步的展开意味着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真正启幕。业内人士指出,本质上,这就是构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战略储备与义务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石油储备体系。
据中石油集团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中国计划建立的是四级石油储备体系。所谓四级储备,分别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各个地方政府的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石油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的石油储备。
“这和之前提出的多层次储备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以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为目的实现石油储备的体系化。”上述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曾指出,我国应建立包括资源储备、战略储备在内的多层次储备。其中,资源储备既是商业性的也是战略性的;战略储备实际上是一种实物储备,这是应对重大政治经济危机的关键,由财政出钱;第三层就是要建立企业的义务储备制度。根据国际经验,大型用油企业有义务承担一定的储备量,但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够健全。
“石油储备应该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涉及总量、地区分布、所有制分布这些因素。”潘家华对本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国家应当在石油储备中占据主导,以战略储备承担和化解石油安全与经济保障的风险;同时,国家也要允许企业通过入股等方式参与一部分商业储备,以分散战略储备的财政支出压力。
据潘家华透露,财政部经建司此前已在积极研究石油储备的财政负担机制,这意味着中国构建石油储备体制及相关财政负担机制的框架思路已初步形成。
“未来的石油储备财政负担机制很可能是中央、地方财政拨款与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模式。酝酿中的财政负担机制可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与企业的共担,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分担。其中,企业可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承担商业储备的重任,国家则应从战略高度出发适时开展储备。”潘家华说。
“无论是企业商业储备,还是国家战略储备,都是提高国家石油安全的一种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室主任邓郁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发展国家石油储备的同时,商业石油储备也会逐步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