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启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迟福林:以旅游促开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海南启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迟福林:以旅游促开放
2009年02月17日 16:07 来源:南风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从1988年建省至今,海南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风雨和波折。有10万热血青年跨越琼州海峡“赶海”的火红岁月,有GDP 年增长40%的“跨越式发展”,也有1985年被官方定性为倒卖汽车物资的“汽车事件”,有1989年因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引发的“洋浦风波”,更有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和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机。其后,伴随着改革开放重心的转移,海南改革排头兵的地位开始被人们遗忘,亚龙湾的碧水蓝天,似乎已是海南的全部。

  2008年开始,海南启动了国际旅游岛建设,这被认为是海南在沉寂多年后重新出发的新尝试。在经历了当初炫目而虚浮的大跃进之后,海南人开始平心静气地探索适合自身资源禀赋、实实在在、干干净净的发展新路。

  而迟福林是国际旅游岛概念的首倡者,在亲历了海南20年发展历程中的困惑和矛盾后,他希望国际旅游岛建设能成为促进海南新一轮开放的推手。因为在迟福林看来,海南20年最大的经验就是,“开放的程度就是发展的程度”。

  教训可堪回首

  《南风窗》:您如何评价海南过去20年的发展?

  迟福林:海南在建省之前,是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国防前哨,一个发展比较落后的边陲小镇,当初中央决定在海南建省办特区,就是希望它能够通过改革,通过体制创新迅速地发展起来。事实上,早在1980年和1983年,中央就两次讨论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确定海南实行一系列“不是特区的特区”的优惠政策。在1987年前后进行建省筹备时,中央希望海南能在20年里完成“三步走”:在三五年里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10年内赶上国内沿海地区发展水平;20年里比肩台湾等亚洲 “四小龙”。

  20年后的今天,海南和自己比,有了很大的进步。20年前,我刚去海口的时候,从自己观察来说,没有红绿灯,每一家门口都摆一个小发电机,晚上睡觉,发电机震耳欲聋,要用棉花把两个耳朵塞住。当时去的人特别多,海南接待条件非常有限,我们很多大学生,拿一张报纸、一个席子就铺地而睡。后来我住在6楼,看着电视老鼠就爬上来了,因为没有下水道。现在的条件当然已经今非昔比。但和上述的“三步走”目标相比,第一步都还没实现,海南和全国的发展水平都还有差距。可以说,海南这20年成绩很大,但没有辉煌。

  《南风窗》:海南建省时获得了大量优惠政策,有些比深圳都优惠。比如1988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第24、26号文件,其中提到,海南可以自由兑换货币;境内投资者自获利年度起10年内不再补缴所得税;土地使用权出让一次性签约最长70年,而深圳等地是50年。有这么多特殊政策,海南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

  迟福林:海南建省20年的历史,有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建省之初,中央是希望把海南推向国际市场,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1993年以前,人们都看好海南的发展,投资者大量涌入,那几年海南GDP的年增长率在23%~40%左右。当时海南自身的设想是成为特别关税区,类似于香港。从1989年到1992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两次向中央国务院正式请求建立特别关税区,我们几个年轻人通宵达旦起草给中央的报告,很有劲头。但因为1989年的政治风波导致的大环境的变化,特别关税区最终没有得到批准。

  这一阶段,出现了众所周知、影响很大的“汽车事件”,本来国家允许海南免税进口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但很多单位把汽车倒卖到大陆赚钱,后来完全失控。当时海南没有正式建省,这件事对海南的形象影响很大,使海南后来的改革进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一度使广东的改革开放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主要是因为当时海南太穷了,有急于致富的迫切心理,而相应的制度约束还没有建立。它所带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就是,任何改革都不能以对制度、法治的破坏为代价。

  1993年开始,由于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上海,海南的发展进入了低潮,GDP的增长在4%~6%之间,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有人甚至提出海南应该回归广东。有两个数字很说明问题:一是“九五”时期全国吸引外资金额增长了80%,而同期海南仅仅增长了百分之2.2%,相差近40倍。另一个例子是建省最初几年,海南外来投资企业8400家左右,到“九五”后期,大概只剩下900余家,大部分外来投资企业走了。

  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海南开始重新思考和规划未来的发展,尝试新的开放路径。包括推出开放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系列措施:推动海南和台湾的农业合作;旅游“落地签证”政策和21国旅行团15天免签证入境的优惠政策;开放航权,海口美兰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国际航班可以直接降落,有人将此次航权开放称之为“中国民航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开放”。2000年以后,博鳌亚洲论坛影响日盛,一批大项目也落户海南,海南的GDP增长在11%~13%之间,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

  海南在有大量优惠政策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宏观政策层面的,特别关税区没有批下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海南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屿,和大陆的物流与人流联系皆不畅通,建设类似于香港那样的自由贸易区或特别关税区本来是最有潜力的一条路子。海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南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它的开放程度。

  第二是海南在发展方向上的争论很多,但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定论。有的主张贸易突破,有的坚持无工不富,有的认为应该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有的认为旅游先行,还有一些人坚持认为,海南应该“吃小灶”,只要国家网开一面,允许建立赌场和红灯区,海南很快就可以赶上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长时间的争论,失去了很多机会。

  《南风窗》:在这20年里,旅游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迟福林:建省之初海南的旅游很落后,在GDP中的份额是个位数,只有几个小的旅行社,基础设施也很落后。我所在的中改院,1990年代中期之前,接待的国家级领导人有上百个,他们到海南就住在这里,因为没有其他合适的接待设施。1986年,海南曾经打算把亚龙湾的几千亩地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出让给霍英东发展旅游,霍都没有接手。那时从国内来海南,真的有异国他乡的感觉,因为发展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在开发航权之前,到海南旅游的90%是国内游客,海南旅游很长时间根本就没有国外的概念。而且就如我以上讲过的,对于要不要发展旅游,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没有共识,因此投入也不足。

  直到近些年,国际上兴起休闲度假游的热潮,环境和气候因素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欧洲、韩国等地的外国旅客,很多国际性的旅游管理集团开始进驻海南,五星级酒店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提高了海南的国际知名度,海南旅游业获得了大发展。海南政府也顺势而为,开始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目前,旅游和旅游房地产投资占了海南固定资产投资的80%左右。尽管还有人主张要发展重化工业,但整体而言,海南在发展旅游业上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